是什么让无才无德的刘磊稳坐魏太守的位置?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3 02:39

我们知道,在古代,做官一般是以才能为标准的。除了在某些时期,身份背景比才能更重要,没有才能的人不能做官。可是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无能贤惠,却能在魏国当太守,还能保持稳定。要知道,魏国是曹操的地盘,曹操向来特别重视人才。那么这个刘班到底为

什么会在曹操眼皮底下当官这么多年呢?

曹操曾经说过,乱世用人以才为先,太平之世才以德为先,为此他还专门下达了指示。但是,魏有这样一个官员。他无才无德,却一直能保住官职,所以被百姓刻在门上,说他是一个"三拒"警官,诅咒他,然后离开这里。他是谁?没有才华和德行,你凭什么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个人叫刘磊,莱文本地人,当过几次府尹。《魏略》把他列为苛吏,说他是苛吏"特别刺耳"也就是说他是最苛刻最邪恶的。嘉平年间(250-254)任弘农知府。刘磊有200多名下属官员在弘农太守的位置上,但他从来不让这些人休假。并不是说弘农县有什么特别紧急的军警土匪,也不是什么重大自然灾害。刘只是用它们来做一些不紧急的事情。如果这些人有错,无论错误有多严重,刘总是拿着左的头发骂人,甚至用乱棍打人,就这样拉出去再拉进来,一次又一次的死心。刘还让人挖财,大概就像现在的人寻宝一样,所以他工作的城市坑坑洼洼。

刘磊非常虚伪,说一套做一套。从表面上看,他应该节俭。每次出行前,他还公开命令杜佑告诉下属不要专门招待,不要送礼,但暗地里却惦记着哪个官员不送礼。对于不送礼物的人,他怀恨在心,然后恶意中伤,寻求报复。

刘磊缺乏信仰,不相信任何人。他每次派上级官员出去办事,总是派一个小官跟着视察;白天经常从墙里偷看身边的官员,晚上就让专人盯着。但他也不相信这些人,就派了下级的人,直到奴婢和仆人互相试探。曾经有一次旅行,晚上住在人家。这家有两条狗在追一头猪。猪惊慌地跑着,不小心把头伸进栅栏里,嚎叫了很久。刘认为这是因为外面的官员私下要一起杀猪,也不乱问,就让随从把五官孙弼拖进来,揪着头发骂。孙弼讲了这个故事,刘知道自己没听懂,说错了,就假装说别的,继续骂。

在弘农县有一位名叫尹畅的老人,他已经100多岁了。当他听说刘的旅行成功了,他对他的儿子说:“你知道吗?帮我见见福君(太守的尊称),我要陈述我的好意。"尹畅的儿子把他抱在路边。刘雷看见了他,就骂他的儿子说:“你知道吗?你用这样一个死人送他来见我吗?"像这样对人无礼的事情很多。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中国一直有尊老的传统。所以辖区内有百岁老人,往往会受到官方的特别关注。即使他们是为了展示,他们也应该去拜访一下。这一是表示他们对老人的尊敬,二是表示他们治理有方,让中国安定的人长寿!就像刘邦邀请那个"上善四号"出来吧,他们比萧何、张亮、陈平强吗?肯定不是。刘邦只是想做一个符号,带头尊老。后来刘邦的儿子刘英邀请他们,刘邦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其实这四个人只是露个脸,什么都没做。刘邦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其实刘邦需要他们做的,只是告诉天下人而已。你看,这些改朝换代的老人,就是这样支持新政权的。这种新政权不正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过去人们嘲讽不受欢迎的官员,而对三种官员却拒绝这样做,这叫"三拒",表示是"搬迁、免除和死亡"。这里的举动应该是降职,最好只是平调,因为你不能把升职的事告诉别人;驳回,所以管家给出了结论,也不必再说什么;不用说,人都走了,对别人说三道四似乎有点不厚道。所以这"三拒"它体现了人民的心灵的纯洁,人民的美德,或者更进一步,人民对那些不怎么样的官员的原谅。可是这个刘班真是个混蛋,引起了官民的愤怒,于是有人在他的门上题词说:"刘福军有三个反对意见。"这意味着他的结局是"搬迁、免除和死亡"。这有点诅咒的意思,意思是你应该离开这里,或者你可以避免死亡!但是这个人没救了。即使听到这些,他仍然不能纠正自己。

后来司马懿西征路过弘农郡,弘农人联名状告他,说他荒唐昏昏沉沉,根本不能胜任太守的职位,就把他从太守的位置上撤了下来,调任担任五感司令。

弘农县的官民都被释放了,这个人却没有受到惩罚,继续做他的官。为什么?《微略》里有一句话道出了实情,这就是刘雷"善于培养人才",因此将"不要浪费世界"。什么是"善于培养人才"?就是他善于巴结上司,会处理好人际关系。看来封建社会的官场就是一张人事关系网。即使是采集人才的人,也和曹操一样苛刻,不可能一环不差,难免和少数凑数的人打成一片。只是这个刘课比那个刚填空的南郭老师害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