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如何赢得士绅的信任从而顺利当上皇帝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2 20:26

要说曹丕唯一超越曹操的地方,就是曹丕成为魏国皇帝,结束了汉朝的百年统治。其实曹操活着的时候当然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一路上障碍太多,最后没能如愿。其中士族的实力逐渐壮大,曹操很难坐上皇帝的宝座。曹丕继位后,如何取得士族的信任,从而顺利登基?这

是很多人都很好奇的一点。那么曹丕到底是怎么计划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曹丕作为王维,迫不及待地要逼汉献帝退位,自己当皇帝。

其实曹丕一开始也不想这么早就当皇帝。

曹操、曹丕父子篡汉后自立之路"急篡——慢篡——急篡"的过程。

曹操的那句"如果命运掌握在我手中,我会成为周文王"一般认为这是曹操不准备篡汉独立的证据。但实际上曹操一开始就做好了在他那一代篡汉独立的准备。

只要梳理一下曹操在212-216年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曹操在217 "篡汉"工作。

公元212年,春天,正月,曹操重新掌权。曹操圣旨褒其名,拒入朝,剑走偏殿,如萧何故事。

公元213年:五月,沈冰在冀州十郡任命曹操为魏王,丞相领冀州放牧如前。加九罐。十一月,魏国开始设置尚书、侍中、刘清等官职。

公元214年:三月,狄咸上谕,确认龚伟、曹操在诸侯之上。

公元216年:五月,魏公曹操称王,礼法与天子相同。

可以说,如果一切顺利,曹操很可能会在217年让汉献帝退位。

但217年席卷整个中原的大瘟疫改变了曹操的想法,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鼓吹曹操"称帝"那部分士大夫也死了不少,比如"建安七子"一下子死了五个人。

这一下子把曹操吓坏了,要知道东汉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换句话说,东汉的士大夫都是迷信的。

曹操把这场瘟疫看作是上天对他篡汉自立企图的警告。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支持他当皇帝的士大夫病死?

218、219年,曹操也处于事业的低谷,尤其是在汉中与刘备的战斗中失利,夏被杀,更让曹操坚信自己并没有得到"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在219 "如果命运掌握在我手中,我会成为周文王"。

不过我想在这里提醒大家,曹操说要做周文王,并不是说他支持曹丕继位后马上称帝,因为历史上周武王也是在伐纣统一全国后才被称为天子的,并不是说周武王在周文王死后才称帝的。

所以在曹操的设想中,曹丕应该先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天下,这样曹丕自然就获得了"命运",然后篡汉称帝。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邺城发生的一场针对曹操和曹石一族的叛乱,改变了曹丕的想法。

这就是发生在219年9月的魏讽刺性的叛乱。

魏为什么讽刺谋反,给曹丕这么大的刺激?

这叫出自流行的东汉"二元论很主观"说到这个。

所谓"二元论很主观"指的是东汉士大夫对自己的官员征收的领导态度,对待这样的领导就像对待君主一样;比如东汉太守、刺史、将军、将帅都有权力设立自己的幕僚。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中央直接任命的州县知事,一个士大夫在地方州县中央的官职,如某秩、某属、功臣、长史、司马等,都是从地方知事、中央知事的征用中得来的,被视为这些知事的下属官员。

甚至发展到这些被征用的士大夫不得不为自己的长官哀悼三年的地步。

东汉末年,刘表派韩嵩到许昌代他朝见汉献帝,但韩嵩居然说"圣大卫节,第二个节日。宋者,其眼尖也。夫为王,君臣之名固,以守之;今天的政策是任命一个名字,任命一个质量,只有将军命令我。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从宋的角度来看,曹公是有智慧的,会帮助天下的。将军若能顺天子而从曹公,则享长生之利,楚国真受其影响,使宋克也;若设计未定,宋使都,天子装官,则天子为臣,将军为官。如果你是国王,你会保留天子的生命,你不能作为将军死去。只是将军再想,并没有否定宋。"

这是什么意思?

韩松告诉刘表,他这次代表刘表出庭。他侍奉刘表为主,主从关系明确,会尽职尽责。现在他奉命去朝廷献身,是因为刘表的命令。即使赴汤蹈火,他也会死一千次。但他也明确表示,如果汉献帝授予他汉宋的职位,他就是天子的臣子,而不是刘表的臣子,他是忠于天子的,刘表只是他汉宋的老上级。

引用韩松的话是因为韩松的话生动地解释了什么是"二元论很主观"没有天子的任命,士大夫把征服他的长官当成君主,对他忠心耿耿;一旦被天帝任命,官员只被视为老上级,此时士大夫与官员不再有效忠关系。

魏的讽刺与反叛之所以如此刺激曹丕,是因为魏的讽刺严重违背了东汉士大夫的潜规则。

魏讽刺的其实不是汉官,他是魏官。

如前所述,从公元213年开始,汉献帝允许曹操建立独立于汉朝的魏国,可以设置丞相、尚书等职,这就意味着魏国被视为诸侯国或汉朝的盟友。

根据当时的"二元论很主观"魏讽刺如果对曹操不满"欺负韩"那他就不能当魏的官;而魏却讽刺魏国宰相钟繇,成为魏国的附庸。

按照东汉的惯例,严格来说,魏的讽刺与汉朝无关。毕竟,他效忠于魏国的宰相钟繇,其次是王曹,最后是汉献帝。其实,东汉士大夫对自己官员的升迁看得比皇帝还重,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贾诩,他对汉朝的献帝和皇室没有忠诚。

平心而论,曹操、曹氏集团与文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各种"潜规则"最重要的是,在白话文里,每个人都是有礼貌的。

公元218年,日本大夫吉本、少府、司对曹操的武装叛乱作出了反应,但请注意,史料中特别记载吉本是"汉御医令"也就是说,这是陈晗对曹操的一次反叛。站在曹操和曹丕的立场上,他们认为陈晗的反叛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

他们的反应也很直接,就是不断削弱汉朝中央朝廷的权利,不断在寒亭安插亲曹操的势力。

也就是说,曹石父子认为"陈晗反对曹操"这在规则范围内。

但魏讽刺"陈为"曹与曹的身份对立,属于打破曹与士大夫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潜规则。

曹操打算等到曹丕"统一世界"让汉献帝再次退位,靠的就是这种士大夫之间的潜规则,但魏讽刺"陈为"身份反叛无异于士大夫主动打破这种潜规则,所以对于曹丕和曹石一族来说,篡汉自立从成功后的奖赏(统一天下)变成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生命的必要保障。

因此,曹丕当上魏国皇后后,迫不及待地与以陈群为代表的士大夫进行谈判妥协,取得士大夫的默许后,曹丕才能篡汉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