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如何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的?(郑国渠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好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2 16:13

说到郑国渠,它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的。我感觉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这些往往都是表面的。据说这只是郑用来拖垮这个秦国的,而且主要是发现的最后一个秦国。所以有人要问了,这个秦国是怎么被发现的?下面我们继续分析这些问题,揭秘!

战国后期,秦国是优

势家族,山东六国已经没有任何能力与秦国抗衡,尤其是与秦国实力接近的韩国。而此时的韩国,在秦国连年的军事打击下,只有10万士兵和10多个大小城市。面对秦国的进攻,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击秦国,但一旦战败,就不得不割地求和。长此以往,韩国的国君大臣一方面对秦国卑躬屈膝,一方面又像一些歪主意一样削弱秦国。其中,一些大臣想到派遣水利工人进入秦国,为秦国修建一条贯穿全国的运河。只要他们刻意绕行更多的路,在更困难的地方施工,必然会削弱秦国的国力。这是"筋疲力尽的季芹"通过消耗秦国的国力,达到拯救韩国的目的。

于是在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利工程师郭征进入秦国,向秦王建议在秦国的水镜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运河。该工程一旦建成,关中的一万亩良田就可以得到灌溉,使该地区的许多低洼盐碱地得到了灌溉和排泄,实现了几代秦人的愿望。这时,秦王刚刚执政,由吕不韦掌管丞相的国家。是秦国的君臣想借此机会完成秦国国力的积累,从而有能力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尚军变法后,秦国军民以勤劳为荣,以逃避徭役为耻。在国王的命令下,全国人民奋勇前进。这条运河从西向东注入洛水,全长300英里。泾河的水是从陕北的山里冲刷出来的,转移到礼泉县的关中地区。郑巧妙地利用了关中地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特点。于是在礼泉县东北角的谷口修建一条总干渠,使水流由北向东延伸,使总干渠分布在灌溉学徒的最高位置,自上而下形成自动灌溉供水系统,可灌溉多达4万倾良田。

然而,就在这个宏大的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从韩国传来消息,说水利工程师郑是韩国间谍,是韩国国君和大臣极力避免秦国攻打韩国。秦国君和大臣震惊之余,派人向韩国详细报告,再次打探消息。当这个消息被证实后。秦王勃然大怒,不久前发生的老艾和昭宪皇太后的丑闻被曝光,吕不韦也卷入其中,结果被迫回到封地。年轻的秦王一怒之下,认为山东六国的人都不可靠,又把郑扣留了"行军命令"三天之内,六国的人都被允许离开秦国。

后来李斯著名的《激客之书》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然后李斯说服了秦王。虽然此举意在累秦,但事实是这条运河是秦国用四万顷土地灌溉的,秦国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郑国此举不是为了累秦国,而是为了帮助秦国。因此,消除了郑的疑虑,完成了这条运河的修建,并以郑国命名。正是这个造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