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为什么一生都没有中举?(蒲松龄为什么一生都没有中举呢)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2 15:00

要说中国的鬼故事,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中的故事,性格鲜明、敢想敢做的虚构人物,一直吸引着人们去阅读和探索。现在很多故事被改编成影视剧,各种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者,一生未能考上一次,让人感到悲哀。同时,

他不禁要问,这是什么原因?

据记载,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科举是在顺治十七年,时年二十一岁,最后一次是在康熙四十一年,时年六十三岁。四十二年来,他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现代参加高考。第一次没有考上喜欢的学校。我不愿意。考了42年,一次都没考上。虽然这种情况基本不太可能发生,但是这种被冤枉的感觉更糟糕。

其实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山东第一的状元了。当年山东秀才石考上,被誉为清初诗人。石楠北宋""史"就是他。当年的第一道考题叫“跳蚤崛起”,是出自《孟子》的一个题目。其本意是让考生揣摩先贤的语气,为他们说话。但是,蒲松龄写了一篇文章"随笔"也就是说题目需要论证,但是他写的是小说。尽管如此,石对他的文章仍有很高的评价,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评价,蒲松龄吃了苦头。

在以后的考试中,蒲松龄遇到的考官都是欣赏八股迂腐没有文采的八股文,所以蒲松龄的文章自然拿不到高分。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对他来说更加困难。有一次,蒲松龄觉得他的文章很好,也很得心应手,就哧溜一下写完了。但是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文章的顺序错了。现在,我把答题卡涂错了,没办法改。

这种生活,这种经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会轻松。再加上当时的科举制度,可以说埋没了太多的人才。蒲松龄一生应试,深知当时科举的弊端和不公平。所以他的怪小说《聊斋志异》里有那么多讽刺考官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蒲松龄是很有才华的,但是这种才华只是在文学造诣上,尤其是故事型的文章,也就是小说。他讨厌八股,不喜欢那些文章。这样的人可以说是风流,他的才华不在治国。就算他能考上官,也不一定能做好。因为在那种环境下,就算能做好,能写出《聊斋志异》的也不一定是蒲松龄。

最后说个题外话,关于八股文的利弊,不一定只有坏处。在测试考生的写作水平和知识储备方面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因为是主观题,不像选择题有固定答案,没有尺子,所以可能你觉得不错,别人不喜欢,所以测试结果不是很合理。还有一个类似的人物,明朝的冯梦龙。虽然他是八股大师,出了很多指导八股的书,赢得了读者的好评,但他本人46年来连一个举人都没考上,连个举人都没混过。这不禁让人想起那种满脑子都是成功,却又不成功的大师。我没有诋毁的意思,但我觉得这种生活和社会环境或多或少有些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