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两朝闭关锁国,广州港依然开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2 09:26

明朝和清朝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就是海禁,为了限制外国传教士入境,也为了限制贸易。所以当时全国各地的港口都被要求停止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但有一个例外,广州。为什么只有广州能继续开放口岸?也许是因为明清政府不想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广州在海外

贸易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先简单说一下当时广州港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

宋代的广州是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宋人的口岸开放政策一直延续到元朝。元末,广东顺德一位诗人写了一首《广州歌》。读完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繁华气息:"广南物产丰富,四季如春。长城白云数百,城下春江。少年处处有乐,阳城南岸更繁华。柳树倒映十里朱楼,帘开上下。姬敏·越女像花一样美丽,她唱着狂野的歌却哑口无言。鄂阁大船映日,贾科有千户。春风让房子变得五彩缤纷,夜月闻着河对岸的管弦乐队。风和日丽,天气晴朗,翡翠明珠照耀在烟雾弥漫的小岛上。敲锣打鼓争龙舟,赌金钗百草。流浪忘返家,千灯烂。游客穿越障碍,儿子喝醉了,把钱都花光了。佟丽娅留灰,槟榔邀客。丹丽枇杷火满,茉莉清香。别来说风景,秋花难得。回望旧歌舞处,西风斜,日暮苍。"

直到明清时期,口岸开放的格局才发生逆转。明初,朱元璋严格执行海禁,"件不准入海","敢有私交者,严惩不贷"这个禁令是200年;明朝还规定,外国人要做生意必须带国王的"以致敬的名义。龚彪"按中国规定的时间来,否则,别来。直到元年(1567年),明朝王才解除海禁,在漳州开辟了月亮港。准两洋贩卖"。但是月港的开放是非常有限的,只允许明朝的商人出国,不允许外来的船只进来。

相反,广州港自明中叶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开埠风格。说起来,这是由于广州港毗邻澳门岛的地理优势。嘉靖年间,广东海道批准葡萄牙商人留澳晒藏其商业货物,打破了明朝朝贡贸易制度的僵化局面,使澳门逐渐发展成为市场贸易的中转站:每年七八月,满载商业货物的香船乘东南风抵达澳门岛,停泊在澳门码头进行贸易;与此同时,广州政府召集商人,派他们去"澳洲票"(对澳贸易批准证书),让他们跟税务员去澳门,交税后可以跟"的持有者去澳门;澳洲票"明代商人贸易。

也是从嘉靖年间,广东政府允许葡萄牙商人每年两次进入广州,与广州商人直接进行贸易。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笔记》中记载:"葡萄牙商人已经养成了每年举办两次集市的习惯,一次是在一月份,展示和销售由印度船只运载的货物;另一次是6月底,卖从日本运来的货。这些博览会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澳门港口或岛上举行,而是在省会本身举行。由于官方的特别许可,葡萄牙人被允许溯河而上,到广东省宏伟的首府呆上两天。在这里,他们晚上必须呆在船上,白天允许他们在城市的街道上交易。这种公开市场的时间一般是两个月。"我们的"广交会"历史可以追溯到这里。

然而,广东的对外开放在清初就中断了。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颁布海禁,禁止海商出国:"禁止任何船帆入海,违者将受到严惩。"而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严厉的"命令移向大海"迫使沿海居民背井离乡,禁止破坏海边的房屋和船只,在海岸线上制造了漫长的无人区。

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才结束海禁,宣布开海。次年,福建海关设在厦门,浙江海关设在宁波,广东海关设在广州,江海关设在上海(相传海关最早设在连云港云台山,后迁至上海),管理海外贸易,当时称为"四口通商"。"四口通商"该制度实行了70多年,但被乾隆皇帝废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皇帝下诏:"作国商之文,告商遍。后来口岸设在广东,不准去浙江省。"只有西方商船被允许在广东港口交换市场,这是"一个交易"系统。

也就是说,乾隆二十二年以后,中国沿海的港口中,只有广东港可以与西方商船进行贸易。广东港是唯一对西方商船开放的门户。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清廷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一个交易"被西方列强所控制。五口通商"替换。

从康熙开埠到清末上海崛起,200年来,广州一直是清朝最繁华的港口城市。广州诗人屈大均写道:"洋船争官商,十字门开二洋,五丝八缎,十三行钱堆。"这首《支竹词》写于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刚刚解除海禁,广州港的对外贸易一直很繁忙。屈大均也在他的《广东新语》中描述:"粤东的货,是九县的,叫广货;出自琼州,相传琼货也叫十三牌货;从西南来的,叫洋货。昨日之州全盛时期,无数船到题尾,其大笼河如海市蜃楼。穷岛很难得,乘风破浪追到郁江的人不下十岁。大商人,各适其地,从贸易中获益匪浅,因此得名金山竹海和田字南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