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冯道的官场之术有何特别之处(冯道是怎样当官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2 07:26

冯导应该是历史上伺候皇帝次数最多的人了。冯导生活在五代十国。他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一共为10个皇帝服务,称为"官场不倒翁"。冯导出生在一个农耕家庭,意味着既务农又读书。所以冯导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而且很会写文章。很多人都

很好奇冯导的官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让他站在十个不同的皇帝面前。让我们来看看吧。

冯导生活在五代十国战乱的时代。从他四十五岁到七十三岁去世,他一直在朝廷里为皇帝服务。套用现代人的话,冯导是政治上的常青树,永远不会倒。

观察冯导的一生,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堪称冯导的官场。

一、冯道官场。

第一点:皇帝刚刚下台,篡位者还在城门外。冯道会不顾旧朝廷,带领文武百官,支持新皇帝登基。

第二点:不管新皇帝是谁,冯导都会送一本自己抄的《贞观显贵》,交代治国之道,为民之道。有的皇帝根本不管,冯导却不在乎,依然正确的送。

第三点:不管皇帝是否被劝,皇帝的政策是否得当,冯导讲的是我们的贤王,这对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以上三点,可以说是冯导官场三十年的葵花宝典。当时很多人对冯导的行为并不认同,后来的史家也给他很不好的评价。比如宋朝的司马光,就把他评价得那么道德,这还不够。明朝王夫之评价冯导是可耻的汉奸。甚至有人说五代是最无耻的时代,五代最无耻的官员是冯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就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忠臣不侍二主,猛女不侍二夫。像冯道,老皇帝死了,下台了,逃跑了,就赶紧去侍奉新皇帝,不符合儒家忠君思想。古代皇帝是一家之主,官员是皇帝派来的,要忠诚到底。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

第二,人民是冯导的头。

冯道曾写过一首诗说:但知而行善,莫问前程;但教会中无恶不作,也站在狼中间。

行善是指为人民服务。他认为只要不做坏事,不管环境多么险恶,多么艰难,在官场立足都没有错。这种勇敢面对逆境,不逃避的精神是很可取的。

冯导在向宰相李顶礼之前曾在李手下工作。后来父亲回家过了两年,在回北京的路上,得知叛军已经进了京城。当时建议他等情况明朗了再决定去哪里。

但冯导拒绝了。他认为既然我以现任官员的身份请假,皇帝又叫我回去,我就必须回去。由此可见,冯导并不是一个不忠诚的人,他依然恪守君臣之道。

冯导第一次去拜访的是后唐明帝李思远,他第一次把《贞观显贵》这本书送给了李思远。贞观显贵是唐太宗执政的总记录。冯道对李思远说,他执政的根本就是要廉洁奉公,爱民如己。只有保持国内的和平,人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冯道要求皇帝以唐太宗为榜样,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多做一些事情。从这件事来看,冯导是非常忠于职守的,因为他是宰相,必须履行宰相的职责。

晚唐末年,皇帝李从科嫌冯导是个书呆子,又是个老头,一上台就把贞观显贵献给他。他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被派到同一个州。冯道没有骂皇帝,也没有抱怨,但是他能够在地方建设上下功夫,把自己的薪水拿出来帮助地方政府修筑河堤。

第三,孟子的第一弟子

孟子有句话: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

这种重民轻君的思想与帝王利益相冲突,所以孟子几千年来不受儒家欢迎。冯道的所作所为,含蓄地符合孟子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只有冯导有这种胸怀。可以说,冯道是孟子的第一个弟子。

冯导作为特使,代表石敬瑭去契丹割让十六州,被称为汉奸。但是冯导自己的想法呢?

不与北方列强和解,国家就没有和平,人民就要受苦。

万一北方列强南下,不仅十六州,整个国家都会灭亡,会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的苦,所以冯导认为我去当特使,我去割地,基本目的是希望为人民谋和平、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