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的历史原型是谁(公孙策的前世是谁)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2 05:13

一部《少年包青天》,不仅让观众认识了包拯,也认识了公孙策。公孙策的智力堪比包拯,颜值略胜一筹,人缘也不错。大家好奇的是,公孙策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其实公孙策是虚构的。他是经典《三侠五义》中的人物。他是开封府的大师,也是包拯的好助手。公孙策虽

然不存在,但可能是根据某个历史人物作为原型创作的,很少有人知道背后的故事。

1.小说中的公孙策。

在《三侠五义》(后衍生自《猫王》)中,公孙策的形象可谓完美,宛如少女杀手。他长得又帅又帅。此前由青年演员任泉在《少年包青天》中出演的公孙策,完美再现了原著中公孙先生的儒雅。

公孙策作为包拯的智囊,足智多谋。At "周琛放出谷物"有一次,他乔装打扮,深入周琛,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证据。At "狸猫换太子"有一次,他还巧妙地取了口供,让郭淮认罪。不仅如此,公孙策还有一手好医术。在调查中,他曾不止一次装扮成江湖骗子。在七里村,他曾开出保胎药方说:"药用是合适的,也是精神上的。我这边独一无二。用一块红锦,烤阴阳瓦,取无灰老酒,是最有效的活血方法。"

公孙策也很有才华。开封的三把铡草机——龙头枪、虎头枪、狗头枪——都是孙先生创造的。书上有字".....将笔蘸墨,先量尺寸,记清楚。后来他把做法写成了,分为上中下三类,龙虎狗式。他画了三把干草刀,故意用"Za "Word "锝"话,看看包公有什么要说的...但是包公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仔细看了看,忍不住笑了,说:“你真是个天才!”!马上叫宝兴把木匠召来:‘就劳烦你师傅指教,且务必通宵示人,明儿一早呈上朝廷。"另外,考察一下郭淮的专用刑具"杏花雨"也是公孙先生设计的,可见他的才华。

2.公孙策的时间和籍贯。

公孙策的时代比较好理解,因为包拯生活的时代很清楚。据史料记载,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佑七年,也就是"仁宗史圣"证人和目击者。原著中公孙策假扮学生,所以从年龄上看应该比包拯小,但生活在宋仁宗时代不会错。

公孙策的籍贯,不好说。为什么?书上没有解释!这是一大遗憾。这么重要的问题,原著《三侠五义》里没有提到。

这不是很奇怪吗?作者忽略了吗?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一般作者是不会忽略的,因为他不可能浪费太多笔墨,但它是书中故事线的一个基础。为什么会这样?个人猜测作者认为读者应该能知道他不需要解释。

真的是这样吗?确实如此。

一般认为公孙策是庐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为什么?因为包拯是合肥人。作为小说中包拯的终身好友,两人都是庐州人,甚至早年就相识(在《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中,理应是同学);后来公孙策不愿意拿"学生"包拯背后辅助的身份。当然,这种合理的改编已经超出了原著的范畴,但却是我们读者尤其是电视迷喜闻乐见的。

3.公孙策原型

如果证实公孙策是大宋仁宗时期的庐州人,他的原型或许就呼之欲出了——杨坚。这个单词的发音和"设置"一样。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不熟悉。但他绝对是北宋最有才华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曾经在考场上连中三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自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能够连续中三元的,实属罕见。但是何阳建做到了。

石仔,杨坚,合肥庐州人,生于1014年,卒于1044年。在老家,他和公孙策都是泸州人;在年龄上,他比包拯小十五岁,有"学生"自称理所当然;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历史上的杨坚和公孙策是一致的。在才华方面,杨戬更是大方。

宋仁宗李青第二年(公元1042年),他赴京参加考试。结果乡试后,宫考第一,一举夺冠,被宋仁宗任命为"冠军"。如果这还不能说明杨戬有多有才,那么下面的事情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在李青第二年的科学研究名单中,杨戬是第一名,王珏是第二名,韩绛是探花者,王安石是第一名。后三者中,1076年王珏继任王安石为丞相,1070年韩江任副丞相(谥号"老师"),王安石既是"唐宋八大家与11世纪的改革家",哪一个是宋朝历史上的顶尖流。在今年的候选人中,有一个叫曾巩的人,他在孙山已经失去了他的名字。以能力来压这些大佬,说他博学多才甚至不为过。所以在才学上,杨戬和公孙策也是完全一致的。

杨戬那么牛逼,为什么沉默无名?多么嫉妒人才啊!杨戬很孝顺,甚至有点倔强。在他赢得头奖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难过极了,久久不能从这种痛苦中走出来。结果他30岁就去世了。仁宗皇帝很心疼,特诏供养家人。杨戬的哥哥杨查也是一位才子。他考中进士,是大诗人晏殊的二女婿,是晏的妹夫。

4.悲剧的启示

为什么是杨坚?或者为什么不是他的哥哥杨查?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杨查的事迹在历史上是清楚的,杨坚的英年早逝让他所有的辉煌戛然而止,只留下一声叹息。但是,就是这个空 white,让后人有了很多想象中的空空格。

也许是《三侠五义》的作者被杨戬的才华深深折服,为他的悲惨命运叹息,所以专门为他创作了这部小说"公孙策"角色,让他在书中充分施展才华。同时,因为杨戬真的又死了,公孙策只能一辈子站在包拯身后,隐藏自己的政绩和功名。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非常欣赏杨坚的才华,但也看到了他的问题,所以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为杨坚送行》的序言。

可惜他不了解欧阳修。

欧阳修在文章中说"带着一副多病的身体,一颗委屈的心,异地生活的习俗,能压抑很久吗?但是,如果你想静下心来养病,玉琴也会有所收获。"你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已经体弱多病,经常思想参差不齐,还生活在异乡。怎样才能长期不抑郁?"于是欧阳修劝他,"没事就多听听音乐,多弹弹琴,修身养性。。后来杨戬因悲痛而死,根源是他的身心没有调整好,所以我们只能这样感叹"人的一生是注定的"。

杨坚是不是公孙策的原型,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杨坚的悲剧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目前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或者需要解决的痛苦或者困难,只是比杨健更大或者更小而已。应该如何面对?平常心!一定要时刻保持平常心,知道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死亡是结束了,但已经不可能了。只有活着,努力与自己和谐相处,心平气和地与生活抗争,才是真正的意义。

【作者简介】张东晓,男,1983年出生,河南省平舆县人,现住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