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接手东吴时只有十八岁为什么东吴没乱(东吴和孙权)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2 04:52

孙权是一代少年英雄。哥哥孙策去世,把东吴大业交付给弟弟。当时孙权只有十八岁。想想我们现在的十八岁。那时我们在做什么?然而,孙权挑起大梁,日夜不停地工作。但那时候毕竟还小,还没成年。为什么当时东吴没有大乱?没人趁着新主人年轻做点什么吗?孙权是

怎么做到的?

一个领导者,或者说一个伟大的英雄,最重要的前提是知人善用。三国时期,能做到这两点的人,才能成大事,比如刘备,曹操。袁绍能聚人,但不能选人,最终失败。连诸葛亮都犯了错误,从马谡到李严。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了以下的话"取江东之民,两阵决战,与天下争,你不如我。我不如大清,因为我能任用人才,尽我所能保护江东。"

后来的事实无疑证明,孙策的眼光非常准。孙权虽然不能亲自冲锋陷阵,但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一起打败了曹操。夺取荆州,和梦露一起打败关羽;夷陵之战,利用年轻的鲁迅打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刘备。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孙权利用这三次战役保住了父兄打下的江东基业,这是他善用人、识人的结果。

孙权善于用人,有三大优势:

1.第一,人尽其才。

孙权曾经提出"不要为一个人做好准备"用人原则就是每个人的能力有长有短,不可能面面俱到。作为领导,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下属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

比如孙权,他认为鲁肃虽然有两个优点,一个缺点,但是他的缺点(劝他和刘备结盟)并不影响他出谋划策的长处。孙权认为吕蒙有勇气,但缺乏知识,所以他建议吕蒙多学习。后来,吕蒙的知识急剧上升,他的战略自然上升。

其他如领兵甘宁、潘璋,甘宁投靠黄祖。但他们未能施展才华,转而投靠孙权,在那里受到重用,最终成为名将。潘璋骄奢淫逸,屡次触犯法律。孙权用他的才能原谅了他的缺点,最终为孙权立下了无数的功勋。

孙权15岁的时候,手下有个功夫叫周谷。为了拍马屁,他多次做假账,拿钱给孙权娱乐开支。同样是一番功夫,吕范却详细记录了孙权每次的开销,并上报给孙策。孙权自然非常生气。

但孙权即位后,会重用谁呢?呵呵,自私的吕范,那个马屁精周谷被送回家了。

2.二是大胆用人,不用怀疑。

孙权"Narusu在everyman ","把梦露拉进行列","认识鲁系的潘卓"都是他大胆用人的最好体现。另外,领导最怕猜忌,孙权从来不怕。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曹操和刘备都曾上书孙权挑衅。

比如刘备说,"公瑾文武双全,万人之上,他恐怕很快就要当上大臣了。"意思是周瑜迟早会反对,但孙权不为所动,继续重用周瑜。如果周瑜没有早死,刘备夺取益州的理想可能根本无法实现。

再比如,关羽被杀后,刘备大举进攻吴栋,有人举报诸葛瑾(诸葛亮的弟弟)与刘备有染。孙权泰然处之,还把揭发信直接送给诸葛瑾,以示不疑,说"孤儿与子瑜有誓,生死不易,子瑜不生孤儿,孤儿不生子瑜。"

这就是用人精神!明末崇祯皇帝,如果能学孙权的十分之一,恐怕大明江山都不会亡。

3.第三,善于用人,感同身受。

张昭和周瑜都是孙策的旧臣。孙权继位后,把年长的张昭当主子,把年幼的周瑜当兄弟。周瑜和张昭感激涕零,倾其一生辅佐孙权。

赤壁之战前,周瑜对曹操的说客蒋干说,"夫在人间,遇知己之主,从外在信任君臣之义,从内在粘合骨肉之恩,言行一致,荣辱与共。"蒋干无言以对,佩服不已。

公元196年,孙权讨伐宣城山口时被敌军包围,险些丧命。是周泰冒着生命危险从前面救他,他身上12处受伤。十八年后,孙吴出征前,任命周泰为统帅。在战斗前举行的宴会上,孙权亲自向周泰敬酒,并要求周泰脱下衣服,让将军们看伤口。

猛将凌统死后,孙权在宫中专心养大两个儿子,公开称为"这对我来说没什么。"我也请人教他们文武知识,长大后继续让他们指挥父亲的军队。另外,不管哪个大臣死了,孙权都要亲自吊唁,好好对待家人。

所以,正是因为有了以上优势,孙权才能让东吴人才济济,远超蜀中人才的匮乏。也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文武忠臣,东吴才能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

能知人善用是孙权治理东吴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