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嗣的问题上孙权为什么一直在犹豫?(孙权立嗣之争)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1 23:26

册封王子对皇帝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死,尤其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死后应该由谁来继承偌大的国家,必须慎重考虑。三国时期,我们知道蜀的继承人是,魏的继承人是曹丕,那么谁是吴呢?不仅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即使在当时,孙权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摇

摆不定的。他一直在犹豫。原因是什么?

在古代一家天下的历史形势下,继位问题往往直接关系到某个朝代的兴衰,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的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在商周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继承理论,其核心是直系长子继承制。(第一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最基本的原则,即皇位和财产必须由第一长子继承,第一长子是第一任妻子(妻子)所生的长子。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成功而成熟的继承制度。这种继承制度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有效继承制度。)

孙权作为江东霸主,在这件事情上是无法预料的。众所周知,孙权是一个聪明人。不幸的是,即使是最聪明的人有时也会困惑。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优柔寡断,反复无常。结果出现重大失误,导致集团下党争,朝鲜局势不稳。他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吕、孙鹤、孙霸、孙奋、孙修、孙良。

孙权的长子孙登和孙登的生母都很卑微。孙权让徐夫人抚养,所以孙登是长子。公元221年,孙权向曹魏投降,被封为吴王。又令孙登为东军都督,封万户侯为都督。孙权12岁辞掉爵位。同年,孙权立孙登为皇太子。早早确立了孙登接班人的身份。公元229年,旭日东升,立孙登为皇太子。

要不是孙登早逝,太子会在一百年后继位。可惜历史上没有如果。孙登没有活过他的父亲孙权,而是早早死去。孙邓死了,二儿子孙和早死。因此,得宠的第三子孙和在公元242年顺利获得皇太子位,完全符合儒家的长子继承制理论。孙权不仅对孙鹤宠爱有加,而且非常注重对他的培养,这使得著名的儒家阚泽"教书法,学下士,印象很深刻。"

然而仅仅8个月后,孙权自己又制造了新的接班斗争和危机。孙权当初立太子和鲁王的时候,孙鹤和孙霸还恩爱,还住在同一个宫里,没有正式的等级和品级之分。太常谷谭、太傅吴镇亲王等大臣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王子和国王之间应该有区别,礼仪制度也应该不同。他们甚至要求鲁王离开这个城镇。从此太子和鲁王分道扬镳,引发了矛盾的开始。鲁王认为自己地位的下降是太子和他的党羽造成的。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客人,就联合丑化王子和相关支持者,为的是迅速换掉他们。

后来两派斗争越来越激烈。朝廷内外的官员都争先恐后地送子女去侍奉孙鹤或孙巴。因为这种家庭关系,矛盾逐渐蔓延到了法院。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据《殷集·通舆》记载,鲁迅、顾谭、吴镇、朱举、诸葛恪、滕胤、石基、丁密等都拥护太子,而卜志、吕岱、全琮、吕举、孙红等都拥护鲁王。

两派之争,源于穷人皇权与儒家宗族深刻的内部矛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寒门军阀趁乱崛起,与儒家宗族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我们知道,自东汉以来,儒家的宗族势力日益上升,逐渐成为当时的主导力量。虽然在汉末被皇权及其依附势力——宦官、外戚所灭,但繁荣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汉魏之间的军阀混战暂时中断了他们的发展进程。混战中崛起的军阀政权大多出身贫寒,而袁绍、刘玉、刘表、柳岩等儒家宗室的军事代表都相继被消灭。在争夺主权和统治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冷军阀都不同程度地与当地的儒族发生冲突,实行各种政策来摧毁和镇压儒族。

为了遏制儒学的崛起,孙权主要依靠宗室和外戚,扶持一些家境贫寒的人才。在嗣位观念上,儒家宗室遵循儒家嗣位原则,先后扶持大子登、太子河,希望通过他们进一步推动孙吴政权的儒学化进程。当然,孙权非常清楚世家大族的意图。为了不让曹之后的曹魏政权中出现儒家宗族势力的崛起,他有意呵护巴,培养新的政治势力来抗衡宗族政治势力。

与太子和以宗族人物为主的集团成员不同,巴集团的主要人物多来自寒门外戚,如南方的武安、孙红、全琮父子,他们并非江东的宗族成员;北方的、吕雉是淮泗武将,杨朱是寒士,、全公主是皇族,当然也是卑微。其中只有卜志是儒生,但他是全公主的女族长,属于外戚。所以这是孙权精心培养的一个不得人心的政治集团,其幕后操纵者其实就是孙权本人。正因为如此,孙权在处理"两宫之争"当时对太子和党内人物严惩不贷,主要人物被杀流放;反倒是巴党的主要人物卜志受到高度重视,只杀了杨朱、吴安等几个与皇族关系不密切的穷书生。

据《三国志·兀术·孙权传》记载,鲁迅抑郁愤怒而死后,孙权重新安排了辅政候选人:"丞相为武将卜志,车骑将军朱举,魏将军权聪,镇南将军,渭北将军诸葛恪。"显然,巴一派在天津涉入甚深,曾一度瓜分了鲁迅的权力。只有朱举和诸葛恪,太子一派,也是孙权的女婿,所以暂时得救,但最终被全妃和孙军杀死。

想了很多年,孙权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认为是两党勾心斗角的结果造成了朝廷的裂痕。如果让他们再次登基,会让朝廷更加不安,导致进一步的内斗,就像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下定决心在你的儿子中再立一个王子。公元250年,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赐鲁王孙霸死罪,并把所有参与谋害太子的随从送往武安、处死。十一月,孙良正式被立为太子。

虽然孙权通过果断手段暂时平息了"两宫之争"然而,很难根除其遗留问题。公元252年,孙权病死,孙良继位。但他只有十岁,年幼无知,只能成为权臣操纵的傀儡,以至于孙吴政权最终在愈演愈烈的政治斗争中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