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什么坚持要挖墓?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1 23:13

关于考古队在定陵的发掘,可以看到老纪录片《地宫》,解说员说定陵地宫宝藏被三具尸体占据,引起了接二连三的吐槽,声讨郭沫若"法丘中郎将""摸金队长"(两者都是三国时期的官方盗墓者)。郭沫若一开始对定陵并不感兴趣,他的野心是最大的明长陵、武则天的

干陵甚至秦始皇陵。

众所周知,郭沫若和吴晗都有挖掘明十三陵的强烈愿望。当然,吴晗是研究明史的专家,他对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永乐大典(朱迪墓)抱有很高的期望。现存的《永乐大典》世界上仅有700多本,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永乐大典》的原作葬于明长陵。

在50年代的考古氛围下,大家都认为申请一个机会挖皇陵不容易。最后,当他们有机会的时候,他们一定要挖掘最好最大的长陵。当时国务院起初很担心,但郭沫若带领一批学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三番五次上书申请,同意他们在官方许可下挖掘长陵。

郭沫若得知申请被批准后欣喜若狂,但考古队花了整整一年才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因此,建议暂时放弃对长陵的发掘,改用较小的陵墓来积累经验。于是郭沫若等人把目光投向了明十三陵,即长子和皇后张的陵墓。

然而,在考古学家对明显陵进行勘探的时期,有关于定陵圈地裂缝的信息,许多人对定陵产生了兴趣。史家夏鼐极力劝阻考古队放弃祭墓,以为定陵已被破解,于是下手。但对于郭沫若等人来说,放弃长陵,挖仙陵,已经是很不愿意了,更是肯定不愿意换一个当时还不太起眼的小定陵。然而,经过商议,大家决定放弃仍然完好无损的仙灵,转而挖掘定陵,这样明朝皇帝朱高炽就逃脱了。

从定陵后来遭受的苦难来看,当年的考古队不得不佩服夏鼐的远见卓识,认为他为保护十三陵鞠躬尽瘁,是民族英雄。

定陵发掘后,由于技术不到位,许多文物尤其是丝织品遭到破坏。但是,郭沫若没有吸取教训。相反,他想继续挖掘长陵,甚至瞄准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干墓,包括秦始皇墓。作为朋友,他还纠缠周恩来批准发掘计划,吹大了考古学的光明前途。

定陵事件后,全国掀起了挖皇陵的热潮。秦始皇陵和武则天干墓危在旦夕。夏乃和郑振铎立即上书国务院,要求制止这种不正常的盗墓浪潮。他们的提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因此禁止在全国范围内挖掘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