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末年的太监黄浩是什么人?他是杀害蜀汉的凶手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1 14:39

说到姜维,他曾经为了避祸,不得不在栈中填海造地,而这是朝中宦官黄浩的干涉。本来姜维想直接杀了黄浩,但是被正真拦住,无奈之下走了出去。然后你要让人好奇。黄浩是个什么样的太监能让姜维敬而远之?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太监闹国事的事情,但这些事实或者说辞

是后人为了逃避而想出来的吗?

原文:魏本游国,攻战多年,功业不立。宦官黄浩等人卷入权力纷争,右将军严羽被拿来与谢浩相提并论,而殷浩欲废魏淑玉。魏也对此表示怀疑。所以害怕危险,再也不回成都了。——《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本被发配异国流放,连年征战无果,而宦官黄浩等人则在朝廷玩弄政治。右将军严羽和黄皓乱成一团,黄皓密谋废掉姜维,用严羽取而代之。姜维也怀疑黄皓,所以害怕,不肯回成都。

一般认为,这个名叫黄浩的太监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这个论点没有什么新意。国亡,皇帝是对的,文官是对的,武将是对的,太监是背锅的自然人。谁让他们丢了东西呢?平心而论,蜀汉的覆灭确实有黄皓的因素,但这是一个非常大而复杂的问题,黄皓这个小身体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黄浩的罪名是什么?三国志只有三篇。

第一,独裁。据《列王传》、《董允传》、《陈友传》记载,黄皓在被压制多年后,终于掌握了国家大事。宦官掌权,无论好坏,都是犯罪。

第二,拉帮结派,排挤忠臣。黄皓主政后,与陈佐、严羽内外呼应,使诸葛瞻保持沉默,先后排挤了刘禅的弟弟柳永、范俭、罗先、姜维等人。最牛逼的是姜维曾经要求处决黄浩。在被刘禅拒绝后,他邀请自己收回土地,不敢回到成都,因为害怕被黄皓陷害。

第三,主动行动,隐瞒关键军事问题。众所周知,邓艾的突然袭击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其实姜维已经意识到了防线的漏洞,并且已经写了一封信,"据说钟要统治关中,如果他想取得进展,他应该让张仪和廖化守着阳安关和桥以防万一。"但是黄皓算命断定魏不会进攻,就压下了这个关键性的军事部署要求,根本没有看到。

黄浩的人生轨迹至少和四个人有关。第一个当然是刘禅。皇帝刘禅实际上非常谦卑。从诸葛亮开始,一批大臣就一直拿着始皇帝的遗志,压力很大。只有和黄浩在一起的时候,刘禅才会放松。面对黄皓的迎合,刘禅能体会到做皇帝的乐趣。因此,刘禅会信任黄浩,重用黄浩。

第二个是董云。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董允接过了诸葛亮的责任,"一方面是评判高手的正确颜色,一方面是郝的责任"在董云的力量下,别说黄浩,就连刘禅都不敢炸他的翅膀。在董云的刻意打压下,"在最后诺言的世界里,郝只不过是黄"玩皇帝的小太监。

第三个是陈佐。陈墨接掌董允之后,不仅放松了对黄浩的限制,还与他勾结起来控制国家事务。

第四个是姜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年复一年对曹魏发动北伐,企图复辟汉朝。认识到黄浩的危害性,他写信要求处死黄浩,但没有得到。因为黄皓在朝廷很有势力,姜维怕被报复不敢留在朝廷,自邀平定田地,连成都都不敢回。

开始给黄浩明不公正。黄浩是刘禅身边一个值得信任的太监,侍奉刘阿斗是他的工作,迎合奉承是应该的。刘禅压力很大,黄渤试图给刘禅减压似乎没有错。黄浩独裁似乎并没有造成太坏的后果。《三国演义》第113、15回直接把姜维在两次战役中占优但最终战败归咎于黄皓。但是三国演义不是历史。

至于派系,即使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益州的地方派系和外国派系就一直在不断地争斗。之后北伐派和休息派同样争吵不休。政治斗争,文官武将都可以,为什么宦官不行?隐瞒纪念馆的后果更严重,但换个角度想想。就算阴平小道没有奇袭,舒还有救吗?不一定!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刘禅投降时,蜀国只有28万户94万人,却有10万大军,4万官吏。平均不到三个家庭要负担一个军人,七个家庭要负担一个官员。人民早已不堪重负,国家濒临崩溃。我们先来看看刘备入川前的郡县史。东汉末年,巴蜀有117.5万户,522.4万人。由于地理因素,此处未灭,中原大量户流入益州,故庞统曰:"如今益州富强,户口百万。"

从刘备入蜀到刘禅投降,近50年间人口减少了80%。在这种情况下,连生存都是问题,北伐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黄浩的罪过并没有那么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知道事情做不成了,他果断投降,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避免了人民进一步遭受战争之苦。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渤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据史书记载,邓艾攻陷成都后,听说黄皓是叛徒,想杀了他,但黄皓最后还是让邓艾侥幸逃脱了。

虽然刘禅"不思蜀而乐",曹魏终究不会把这么亲密的朋友放在刘禅身边。所以黄渤后来的结局也成了一个谜。在浪漫里还是比较简单的。早在119世纪,刘禅迁都洛阳,当年司马昭因黄浩祸国殃民而处死了他,结束了他的命运。

三国时期是宦官历史的低潮期,黄浩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既然是最出名的,当然要背黑锅。历史从来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