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妖魔化秦始皇史书中是什么样(司马迁是秦人)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1 10:39

长期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向前看,秦朝灭亡后的汉朝最能体现当时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就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对秦始皇外貌的描述。看完你会觉得司马迁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个极其丑陋凶狠的人。说白了,他就是个怪物。那司马

迁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胡适曾经说过:"历史是一个会打扮的小女孩。"2200多年前,有一个皇帝,横扫六合,吞并八荒,统一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制度。但他在后世的史书中被描述为一个残暴的国王并代代相传,亿万华夏儿女逐渐形成共识:秦始皇在中国是一个残暴的暴君,皇帝大量修建建筑,浪费钱财。普通人经常违法被关进监狱。

这些共识大部分是由一个历史学家的一枝笔造成的,一个历史学家的笔记承载了多少代人的功过是非;一个诗人,一个作家的一支笔,留下了多少文学作品和不朽的画作。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大多是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获得的。有句话说:"信书不如无书!"以上经典史书,其实都是秦始皇的敌人或者新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宣传和粉饰自己而写的。我们不能相信真正的秦始皇。通过对秦始皇陵地面和地下文物的大规模勘探和局部发掘,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秦始皇没有后世人流那么惨。毕竟他是结束多年战乱的皇帝,统一后面临的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他在位期间,国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很不容易,不是一个暴君能做到的。对此,我真的想为秦始皇说一句:"文人轻谈墓中人,墓中人笑得书卷气!"

1、抹黑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统一中华文化的第一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霸道总裁。中华民族的后人片面强调他的血腥和残暴,这是史书的负面作用。

秦始皇从活着的时候就被人抹黑了。战国末期的战国政策和一些著名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秦始皇是私生子,长相怪异,声音凶狠,马脸,性格暴戾任性,根本没有法律。

现在关于秦始皇有各种说法,最原始的文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记载的:

秦王是个眼明手快,忠鸟,豺狼,善良一点,虎心一点的人。海底平顶山很容易被打倒,但是当他成功的时候,他对同类相残也很宽容。我穿上衣服,却常常看到自己。诚心使秦王得天下,天下为奴。不要长时间旅行。

白话文里秦始皇鼻子扁,眼睛细长,鸡胸。有朋友会问,什么是鸡胸肉?说白了就是前胸壁的凸出畸形。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没有帝王的样子,甚至看起来有点猥琐。

在统一过程中,秦始皇的黑化形象在反对者中进一步传播。秦始皇是实干家,他比较注重如何加快天下一统的进程,但不太注重语言的黑化。统一天下后,他更忙了,秦二世不负众望,秦帝国很快灭亡。西汉初年,人们出于形势的需要,对他的形象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这在贾谊《论秦》中的描写是典型的:于是先废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愚领;名城,杀英雄;取天下之兵,聚咸阳,卖镝,铸为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

西汉的历史学家说,秦始皇晚年建了一个大工程,后来为了求长生,提出"我欣赏真实的人"不愿意让任何人,包括他的宰相、大臣正常见他,偷偷摸摸的在各个宫殿等。,这些都塑造了秦始皇反复无常的形象。

渐渐地,秦始皇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像夏杰和商纣王一样的暴君。这个文化符号是什么?我们再来看唐代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为一;蜀山正气,阿芳不在。超压超过三百英里,与太阳隔绝。.....嫔妃,王孙,辞了楼下庙堂,来秦夜歌。他们来自秦宫。.....一个肌肉,一个容量,极其美丽,有远见,并希望幸运;有黑幕的人,36年。.....燕、赵的集合,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锐,几代人,掳掠其民,倚山而立。

不难看出,后人把秦始皇变成了一个纵情声色犬马,挥霍金钱劳力,过度使用武力征服,严刑峻法,问仙问佛不问政事的残暴君主。

但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我们知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驰道、武陵山的修建都是在秦始皇最后五年完成的。《汉书》也说秦始皇陵的修建用了十年,这不到十年。

其实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理解或者说看法,就是他想给汉武帝出主意,以此来批判他:你老人家不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个这样的陵。看看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导致帝国灭亡。

于是,后世很多儒官为了劝导当代帝王行为不得体,就把秦始皇作为当代帝王的典故。这是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从秦灭亡开始,从西汉到司马迁。最著名的人物:贾山、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后来历朝历代传下来,甚至推波助澜,秦始皇变得面目全非。

2.考古发现:证明始皇帝原是背人。

以前所有的皇帝都去了另一个世界,带走了和他个人生活有关的东西,而秦始皇没有。他夺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通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发现,西汉前期包括西汉中期的法律比秦代更加全面和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也比秦代更加严厉。从汉对秦制度的继承和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说,把秦定义为一个暴政的时代,其实是不够的。

根据以往的记载,秦始皇陵修建了近40年。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皇帝登基之初,统治骊山。"

其实秦始皇13岁继位,39岁统一六国,50岁去世。秦始皇从13岁到39岁,没什么好批判的,大规模的修建等事件都集中在他死前的最后5年。

当年为国尽忠,为何怕斩首?现在天下遍天下,谁来保家卫国?未竟的事业,疲惫的身体,秋天的寺庙。像你我这样的人,背负我们的夙愿,献给东方?

为什么秦始皇晚年决策失误,大修各种巨型工程?其实就像上面那首诗说的,他觉得国家在慢慢改变,不符合他的希望,他期待很快改变这张脸。事实上,在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时刻。秦朝第一次灭六国,分裂太大,反抗太大。要完全继承国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也许只有他能完成这些事情。可惜每天都是假期,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很着急,想通过激进的手段尽快完成未竟的事业。

这五年包括修复秦始皇陵、长城、阿房宫、赤道和开发岭南。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些超大型工程征用,全国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建设这些大型土木工程,导致了当时的经济崩溃。

近年来,在秦始皇陵附近发现并挖掘了一座修陵者的墓。出土的瓦片上有文字,记载着死者的姓名和籍贯。由此可见,这些修陵者来自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瓦片上的印记表明,政府机构的名称是六国统一后设置的,而不是秦朝时的机构。这些迹象都表明,秦陵的修复是短期行为,是统一的结果。

司马迁不一定知道修秦陵是短期行为。他之所以这样写,其实是另有原因。他想警告汉武帝。汉武帝从即位开始建陵,一直修了53年,直到去世。司马迁之前对李陵事件直言不讳的建议,结果被阉割了,他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他不能再这么直白了,只好以秦始皇为例。这"影射史学"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无处不在。

还有一点就是胡亥接班的合法性问题。我们一直认为胡亥继位是违法的。出土竹简《昭正书》记载的史料表明,秦始皇承认胡亥,秦二世合法。秦二世的形象大概是西汉统治者为了证明汉朝的建立是伟大而光荣的,故意否定秦二世继位的合法性,使得秦朝没有了合法性。

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形象是西汉初年人们创造的,杨迪的形象是唐太宗创造的。所以,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新王朝建立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宣传工作,即对过去的王朝进行彻底的否定,包括其政治、经济,末代皇帝的出身、性格、外貌、行为、处事方式等。这是为新王朝立碑,建立新王朝。

所以我们的始皇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背锅人,是后世更黑的皇帝。李世民说"第一个皇帝是暴虐的,他在生命的尽头死去"但是,在秦始皇37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找不到杀大臣的记录,他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杀功臣的皇帝;人们说他对法律很严格,但他的法律中有保护囚犯的条款。秦始皇时期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出现大量饥民吃不上饭的现象。《汉书·夏侯胜传》记载汉武帝虽有兴师动四夷,广布土地之力,却杀了不少士子,耗尽了民力。他骄奢淫逸,世风日下,百姓流离失所。一半以上的人死了,蝗虫起来了,千里光秃秃的,还是人吃人。

秦始皇用了大约四年的时间攻打北方的匈奴,修建长城。后来除了被发配到瘦身城的不法官员,再没有大规模招募人手修建长城的记录。新修的长城不是很长,不是新万里长城,而是旧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长城的多是兵卒。

历史上其他朝代也基本都在修长城。汉朝的瘦西起于大宛二司以东,至辽东,全长约一万公里。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明代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约6300公里。秦长城建于秦、赵、燕长城之上,全长约3400公里。

出土秦简记载,秦始皇在外出途中并没有让人砍伐香山的树木,而是下令保护香山的树木;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36000余枚秦简,记载了许多仁政爱民之举,如不随意招人影响农业生产等。对于当地的贫困居民,政府也有相应的措施,包括低价出租土地,借给他们种子。

从出土的秦简可以看出,秦始皇时期并不暴政。秦朝的政策和后世很不一样。

3、千古一帝,无后来者。

秦始皇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后世的皇帝没有一个能达到秦始皇的影响力。秦始皇是历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堪比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雍正,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自愧不如。秦始皇不杀英雄,历史上只有刘秀、赵匡胤、秦始皇能做到;秦始皇是法家的实践者,他依法处理那些官员,他的下属也严格执行...

祖龙魂犹死秦,孔子学名高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是历史上为秦始皇平反出力最大的人。他是古往今来把秦始皇变成皇帝的第一人。他指出,秦始皇是圣人还是妖,不能轻率讨论。

秦始皇被骂了两千多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儒法之争随着秦朝的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儒法获胜,代表法家的秦朝获得了一个前缀"暴秦"秦始皇自然就成了"暴君"。

秦始皇和儒家之间有个节日——焚书坑儒。虽然不是儒生开了帝坑,而是术士,但儒生认为是儒生开了帝坑。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发动了对秦始皇和法家的清算。

事实上,秦始皇是一个实干家。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社会风气大为震动,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什么是学者"实践证明"空谈错国,实干兴邦!"

康有为在近代为秦始皇平反。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失落,中国的儒家思想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破碎。

秦统一后的基建也是为了解决六国战俘问题。战后,军事人员的安排和以工代赈可以大大减轻国家的压力。战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是必然的结果,并不是对人民权力的过分狂热的滥用。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主要是战俘,而不是百姓。

为了宣传帝国新政,整合统一后的文化裂痕,他五次周游世界。生前完成了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他去泰山打坐,其实就是整合黄河中下游的文明。我们又用了200年的时间完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整合。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晚年能给新帝国、新体系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急了。

相对于后世那些有大才的皇帝,梁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秦朝焚书坑儒。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真是劳民伤财,只为享乐,秦始皇阅兵是苦寒之地,边塞之地;历代君王制定的法律都是秦律一脉相承的。秦国的法律其实很详细但并不暴虐。秦国所坚持的法律,在岁月中被秦人不断完善,说超越时代并不为过。

总之,秦始皇不能只认为自己是暴君。事实上,他是一个有成就和勤奋的皇帝。他和他的团队制定的中央集权制度改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进程,并影响了2000年一个区域社会的发展。

标签

鲁迅先生说:"秦始皇第二年遭殃。"他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被黑,是因为二世而死,他的历史只有汉朝和以后的朝代才能书写。

项羽奸杀了20万士兵,但他的残忍还是被称为"羽毛的勇敢是千古无双的";汉武帝是军国主义的,"君权神授"愚人的统治受到历史书的称赞"伟大的天才,千古一帝";乾隆皇帝建了文字狱,闭关锁国。所谓的盛世是昙花一现,却被称为"石泉老人"。

历史是一个会打扮的小女孩。秦始皇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被贴上"暴君"标签,这不是历史的真相,劝你少骂秦始皇,他不愧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