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曾国藩造反,他还有机会称帝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1 09:13

说到这个问题,边肖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如果曾国藩造反称帝,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当年的条件不允许,所以他没有用那个能力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能成功,按照曾国藩的脾气,他早就造反称帝了。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打

太平天国都城金陵,太平天国灭亡。正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曾国藩被清廷封为一等勇武侯。他被奖励穿黄马褂,戴一双眼睛在故宫骑马,成为清朝第一个被封为秀才的人。在整个湘军体系中,从中层到巡抚的有15人,从中层到巡抚的有14人,其他的文武官员不计其数。是"中兴将联手19湖南湖"项上下得意,得意忘形。

正巧湘军总司令彭玉麟递给曾国藩一块匾,上面写着"半个东南无主,老教练怎么管"便条;随后,带领30多名湘军将领到大营劝说金(曾国藩称帝)。不料曾国藩把的纸条吞进嘴里,在湘军将领面前一言不发,只留下一副对联"沧海桑田视天无数花,流水之心自知"然后离开了。

曾国藩为什么不接受湘军将领的意见,坐镇东南半壁江山,与清廷抗衡?在古代,谋反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你不小心,你会失败,你不可能有任何问题。你也要考虑方方面面。

曾国藩的第一个问题是打什么旗号,以什么名义揭竿而起,推翻清朝。

在古代是众所周知,天经地义的。如果曾国藩的旗帜和名号不正,他必然会失败。不要小看建军的旗帜和名义。起兵名正言顺,众口一词,英雄随后。反之,兵败如山倒,没有好下场。

当初洪秀全杨修庆以恢复汉人山河为口号,做出"忍穿衣上国,降夷狄;还我河山"横幅。在清朝的腐败统治下,全国人民纷纷加入太平军,捻军在北方回荡。太平军一度横扫东南,占据了东南的半壁江山。

曾国藩见太平军信神,四处游历,焚书坑儒,捣毁孔庙、关庙,等等,举起保护儒家文明的大旗讨伐太平军。广东讨匪"就拿中国几千年的礼教来说,一旦一扫而空。这不仅是清朝的变化,也是开埠以来著名宗教的奇怪变化。我孔孟在九原痛哭流涕,凡是会读书写字的,都可以坐以待毙。"

把自己树立为天理之师,传统文化伦理的守护者。于是,一大批学者被召集到袖手旁观他们一边。根据洪榕在《西学镜报》中的记载,在其鼎盛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下200名军官向曾文正报了名,还有100多名工作人员。还有候补官员、人才,以及法律、数学、天文、机械等方面的专家。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尽力而为。"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的时候,已经打不过太平军了"恢复汉人"大旗和当年的吴三桂一样,早已失去了汉人的信任,谁也不会支持他;也不能以维护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名义去打仗,因为清朝入关以来,就尊崇孔子,康熙也数次参拜明陵,清朝在文化上是传统的捍卫者。

曾国藩的第二个问题是,起兵时机不合适,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后,已经失去了起兵的最佳时机。那么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机呢?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江南有太平军,北方有捻军。这时候正是浑水摸鱼,浑水摸鱼的好时机。如果曾国藩率军起兵江西,形势大好。这个情况是元末朱元璋面对北方的朝廷,长江上下有几股势力。只要太平军和捻军统一了,清廷何苦担心?

但太平天国崩溃后,清廷早已开始防范曾国藩,在金陵周边布置重兵,僧众的骑兵也开始在河南部署。而且东南半部经过十几年的战乱,遍地尸骨荆棘,至少有2000万到5000万人丧生。以富裕著称的长江下游各省受灾尤为严重,几乎没有土地被烧,没有住户被掳,全部死亡。幸存者都脸色苍白,呻吟着。人口萧条,各行各业荒废,民众试图治理,早已无力支撑曾国藩的起兵。

曾国藩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湘军特殊的建制和使命已经不适合开始出兵。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曾国藩以保卫乡村为口号,依托师徒、亲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家乡建立了地方应永,并命名为湘军。湘军将领主要来自湘乡,多为封建儒生,士兵则在湘乡地区招募农民。

曾国藩和一些重要将领不仅是老乡,更是同学、师生、亲友。湘军的士兵是营官自己招募的,只隶属于营官,全军只隶属于曾国藩,是临时军队。但永营(从农民中临时招募)的临时性质和构成,使其素质和战斗力很低。

天京之战,湘军人数达到最高峰只有12万左右。湘军经过长期的出省作战,与全国各地的绿营人士联合起来,渐渐染上了官军的油滑气息。湘军在进攻太平天国后期,也出现了各种原本是绿营独有的现象。包括缺额不补,战败不报,袭扰地方,友军不救,私自离营等等。

这也说明湘军在清朝的官僚和军事体系中正在迅速退化。建都后,湘军连续数日屠杀抢劫,湘军也获得了数量惊人的财物。但是湘军交给清政府的缴获却很少。另一方面,也有人目睹过湘军在长江上航行的船只,满载着财宝和女人向西返回故乡。

所以从1864年开始的湘军一直焦虑不安,不愿意打仗。老将兵荒马乱,湘军已然萎靡不振。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这些湘军将士早已厌战,就连曾国藩也控制不住这种情绪。当皖北的捻军重整旗鼓时,曾国藩却无力抽调一兵一卒北上阻止捻军。

次年,曾国藩奉命在北方剿灭捻军时,湘军尚有18个营未被裁撤,但无人愿随寇。最后只有一个营勉强跟着曾国藩北上。此时的湘军已经到了不能战,不愿战的地步。湘军初期,因为没有军饷,所以沿途设置关卡,通过收钱修路来保证军饷。没有军饷,项是不会跟曾国藩走的。

曾国藩面临的第四个问题是朝廷的态度。

朝廷已经对他采取了预防措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七月,曾国藩攻占越州府,立下赫赫战功,但清廷只赏赐他一顶三品的高帽。事实上,他已经是一个有两种产品的朝臣了。同年八月攻陷武汉,诏令让他代理湖北巡抚。可有大臣的秘密表演:"一个人时刻准备着应对,这不是朝廷的福气。"短短七天,湖北省长一职易主。

后来被封为兵部侍郎。事实上,这个位置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他多年前就担任了这个官职。湘军攻占天京后,清廷不让曾国荃的八百里红旗取得胜利,进而导致咸丰帝"拿下江宁,封王"诺言,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爵位,同时,追究假英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

有七万多淮军的李鸿章,有楚军的左和曾国藩,穿的不是一条裤子,脏东西多。曾国藩派李鸿章去上海,只是为了上海支付几十万美元。但李鸿章一到上海,立即组建自己的淮军,对曾国藩关于湘军军费开支的计划不予理会。对曾国藩来说,这两个人是很大的掣肘。

曾国藩面临的第五个问题是曾国藩自身的问题。

曾国藩年纪大了,造反不成。攻克金陵时,曾国藩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兄弟,他的身后有近几十个曾氏家族成员。曾国藩不能为了私利,把全家的命都搭上。最大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君主根深蒂固的忠诚。曾国藩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典型的知识分子。曾国藩没有野心要求皇帝的头衔。他个人的追求是做中兴名臣,做诸侯,祭祖。

金陵城败后,曾国藩退兵,废湘军,不起兵称帝,避战。湘军、淮军、北洋军都是忠于将军而不忠于国家。中国地主武装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为清朝的崩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