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吗?(曹操说过的经典名句)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1 01:13

很多人认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自负自大,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他曾经在杀了一家之后说的一句话"我宁愿消极也不愿消极"。但是,我们也知道,同样一句话,如果包含了不同的感情,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更何况这句话不一定是曹操说的。那么,曹操真的没看《

三国演义》就说出这句话了吗?他当时是什么心情?

虽然在汉灵帝任命的第八任西苑校尉中,曹操与袁绍同列,但在汉灵帝之后的阅兵以及汉灵帝死后随即发生的政变中,曹操并没有表现突出。不像袁绍一直站在何进身后,救何进,最后让东汉朝廷落入董卓手中。

只是袁绍在劝何进召董卓入京时,引用了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王诜《舒威》中曹操的一段评论。显然,当何进准备叫董卓回京的时候,曹操就知道了。但同样明显的是,曹操并没有直接对何进或袁绍说话。通过曹操说的这句话:"阉割勃起之官,古今应有之,但主不可宠溺虚妄之权,使之如此。既然足以治其罪,惩袁恶,一个狱官足矣。为什么要陆续召来外国将领?如果你想惩罚它,它就会被揭露,我看到它被打败了。"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曹操是被刀锋周围的大圈子包围的,但他并没有进入下定决心的刀锋和袁绍的小圈子。

我们在何进准备调董卓去北京的时候详细引用过曹操的这句话,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曹操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杀了鸡,对付几个太监和狱吏就够了,那为什么不把你一路控制不了的董卓带上呢?如果你越走越远,你一定会失败。果不其然,经过一系列的悲剧,何进被杀,袁绍弃官跑到冀州,东汉的局势完全被武术家董卓掌控。曹操不喜欢何进,就像他不喜欢鲁莽残忍的董卓一样。曹操不看好何进,但还是坚持站在何进的前面。毕竟,作为一个财团,布雷兹有最正当的理由帮助政府。但董卓最缺的是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让全世界都认可他是一个合格的侍郎。

董卓找不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能靠武力。董卓控制的部队是一个吃人的怪物,必须日复一日地受到财富和高位的刺激和喂养。如果你一天喂不饱它,它就会反过来吃你。更重要的是,董卓控制的怪物是非理性的,会时不时的病态发作。而一旦爆发,所有的规则和制度都无能为力。董卓名义上是这个怪物的主人,实际上只是一个临时负责人。这个失去理智的怪物,才是此时真正掌控东汉局的高手。

曹操没有想到,以董卓为代表的这种模式在士绅众多的东汉能行得通。因此,当董卓向曹操示好,拜他为校尉时,曹操没有申请。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比东汉那些被董卓威胁而屈服的名士要贤惠得多。但是,曹操并不虚伪。他不认为他没有申请所谓的东汉,而是他已经决定了董卓和他们"最终会被打败"。

没有申请的曹操决定不接受董卓的好意,坐上了董卓的船。这个时候,只有一条路可走——逃,滚出北京。董卓也是看人吃菜的高手。袁氏兄弟逃跑的时候,并没有发布通缉令。但曹操不是自己任命的时候就发了通缉令。从曹操中牟被捕来看,董卓不仅对曹操发出了通缉令,而且这张通缉令上还有曹操的画像。

董卓这样通缉曹操,《三国演义》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操想以祭刀的名义杀死董卓,被董卓识破后才被通缉。但很清楚,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曹操祭刀的事情,曹操也不会傻到以为杀一个董卓就万事大吉了。曹操祭刀和曹操跑到大太监张让家然后翻墙逃跑有点类似,但性质完全不同。

董卓想要曹操的原因是什么?很明显,曹操入了董卓的眼,董卓也看出了如果曹操不为己用,那就是威胁。而对于曹操,董卓心里显然没有那么多顾忌。进一步推测可能与目前的情况有关。此时关东可能已经开始出现反抗董卓的声音,董卓显然不希望曹操轻易跑到敌营。

董卓想要给自己奖励,曹操肯定知道。因为我知道所有的紧张都发生了,所以后来我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更何况因为三国演义的处理,曹操的口头禅"我宁愿全世界都背负我,也不愿我背负全世界"。而《三国演义》却因为曹操奸臣美男子的角色而被深度喜剧化,与真实的历史事实相差甚远。让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场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操逃出洛阳后,一路向东,打算先回老家(今安徽亳州)。在回东方的路上,曹操路过高程(今河南荥阳)。到了高程,曹家有个老熟人吕伯奢,曹操就带了几个人去家过夜,但不在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记录在三个地方,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同时被裴松之引用。

王诜的《舒威》中记载:"伯不在的时候,儿子和客人抢劫太祖,抢走马匹和东西,太祖用手刃杀了几个人"在魏人所作的列传中,明显是向着曹操的,说是因为的儿子们要劫持曹操,曹操才杀人,这在情理上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我们来看《世说新语》对这个故事的记载:"毛太奢侈了。博豪华出行,伍六一正在那里,准备主宾仪式。太祖在夜里用手中的剑杀了八个人。"与舒威相比,曹操因为怀疑吕伯奢的儿子收到了董卓的圣旨,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人。感性和理性都是有道理的。

我们来看看《孙胜杂记》中的记载,"太祖听到他的食器发出的声音,以为是为了自己,就在晚上杀了它。然后他悲伤地说:“我宁愿消极也不要消极!”去吧。"这个版本和《世说新语》里的基本一样,除了增加了一些特定的场景描述——闻其器物的声音,当然最重要的是增加了"我宁愿消极也不要消极!"这句惊天动地的话。易中天三国志对此事有详细的论述,解释"我宁愿消极也不愿消极"我们所理解的是:我宁愿失去这个世界,也不愿世界失去我"两者意义的不同,更强调了曹操说出这句话之前的表情——悲伤。很明显,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带着喜悦和自豪,而是带着悲伤和怀疑,正如孙胜的《杂记》中所记载的那样。

对比分析这三个版本,可以看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肯定是发生了,大体情节和《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差不多。舒威的说法有些牵强,而孙胜的《杂记》与《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明显加入了不少言情元素,尤其是曹操说的那句话。从文学剧本的角度来看,《孙胜杂记》显然更上一层楼,更有吸引力,自然也更为大家所熟悉。

《三国演义》的版本显然是在孙胜杂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的。又唤陈宫、引兵回,与相遇,杀了。让曹操的残忍更加直接露骨。但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

此时曹操匆匆离开京城,一路被通缉令困住。保持警惕是很自然的。吕伯奢的儿子们是否真的把曹操带到了董卓那里不得而知,但这显然让曹操产生了怀疑。在你死我活的困境中,每个人都会有和曹操一样的行为。但无论如何,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然后曹操面临更危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