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被重视?儒家和道家哪个更适合人类(老子思想为什么现在还适用)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1 01:13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更受推崇,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却不受重视?但是到了现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点太迂腐了,很多陋习都来自儒家思想。相反,道家这种开放的思想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但是古代人和现代人的价值观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当时的人

来说,阶级分化非常严重,而且因为没有科学,很多事情都需要借助玄学来完成。这使得他们在道德上非常执着,否则可能会受到惩罚。

在生机勃勃的先秦时代,老子的思想大相径庭。他主张无为而治、戒欲顺天、反说讲道理的方式,其实来自于乱世东周皇室的生活方式。老君老子作为周天子的历史学家,对周王室的更替规律非常熟悉。这就是他的《道德经》及其不同思想产生的原因。

历史学家的职业素质

老子不仅是楚国的低级官员,也是洛阳的周代史学家。

春秋时期,老子的思想似乎与时代主旋律格格不入。但实际上,老子的很多思想也来源于周文化的传统,而周文化正是在东周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产物。

首先,单从称呼上看,老子的姓氏是李明二字永、子永、詹。“贤”“云”这两个字都是先秦史官的,老子本人就是周王室的史官。而“老”这个词往往和历史学家有关,是和历史学家有关的称谓。所以,道教的根源其实在于史记。

按照西周的制度,周王室的史官一般由不同姓氏的人和外国人担任。他们负责宣传周王室的恩情,意图是让周朝的功绩得到外人的认可,避免周朝人民陷入自吹自擂的境地。因为我和周人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会对保持一种相对理性和克制的态度。比如老子的故乡是楚国征服的陈国的故乡,就是这个制度的证明。

西周虽然是诸侯,但整体上对各方都有优势。

因为他们是外人,熟悉史记,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一种非常冷静理性的头脑,一种非常超脱的心态。因为他们不同于熟悉史记的普通中国人,更能清楚地看到周朝分封制的弊端。

周人虽然拼命论证取代殷商的正当性,但这是命运的结果,自己的德行取代了商朝的势力。然而,随后的历史发展不禁让人怀疑。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在经过几个区的发展后,越来越疏远。此外,周王室不能定期收集东方封建国家的经济产出。同时,周朝本身也在分封王室领地,周王室本身的实力也因为内部分封的小而越来越有限。最后,戎狄的入侵从外部削弱了周朝的实力。所以熟悉这一过程的历史学家意识到,即使是周人,也很难永远得到命运的眷顾。在王朝兴衰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概念——大道在起作用。

所以周代的史家相对于一般的士大夫来说,对无常善变有更深的理解。例如,晋献公的历史学家粟实提出了"没有运气的胜利"结论。当人们问他原因时,他说晋国的男人可以打败戎狄的男人,反过来,戎狄的女人也可能打败晋国的男人。这个判断来自晋献公对女性的欲望。因此,晋献公容帝的妃子李记曾经通过干预政治给晋国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这种认识本身就很"变强为强——命运相互依存"的特点。

青铜器在东周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财富象征。

官员的另一个职业素养是天文历法计算。什么时候进行某种耕作,什么时候在不干扰经济生产的情况下出兵作战,都是他们观察天象需要得出的结论。因此,根据天象和气候本身来判断出兵、祭祀和农耕的时间,有尊重自然规律,拓宽把人类置于天地之间的视野之意。虽然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也要充分考虑历史发展的方向。

所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开阔的视野,让很多人事在历史学家眼中看起来就像是图森断了。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也需要具备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周王室的生存之道

西周末年的洪水促成了格局的所有变化。

西周末年洪水之后,东周王室明显调整了生存策略和身份定位。东移至洛邑后,周王室拥有天下疆域。西有郭守桃林要塞,南有沈、鲁守楚,金、郑护皇族。皇族的领土相当于一个中上诸侯国,可以维持三军的武装力量。另外,此时秦齐鲁等大国还在扶持王室,没有发生叛乱,所以周本身的实力也不弱。

但是,周平王本身的表现就比较平庸,很多小国都被吞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地盘逐渐被金、郑蚕食。迁入国王领地的新贵族与他们以前的大家族,如苏家族,不断发生冲突,因此经常发生叛乱。因此,每当周王室采取强硬措施时。比如周桓王讨伐郑国或者介绍容帝讨伐郑国,或者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要么是他失败了,要么是他引起了更大的内乱,甚至导致了周的流亡。

迁都洛阳,让周人一下子失去了大片领土。

面对这种实力削弱、武功退化的现状,周王室采取了把、元成等叛地让给晋国的办法,来收买大国的心。

一方面满足了霸权国家在礼仪上对名字的需求。周王室东移后,随着自身实力的衰落,政治上无力招抚,军事上无力招兵买马,经济上经常面临财政危机。

纵观春秋世界周,非常明显的是皇族的衰弱。

面对种种危机,周王室不得不向外部寻求支持和援助。当时仅仅是霸权国家的实力和威望就足以帮助周王室解决这些困难。春秋时期的霸国为了取得霸权,需要周王室名义上的支持。所以周王室在这个时候也放松了对这些诸侯国的统治。只要不威胁到他们的直接统治,周王室就允许他们支配和支配,通过生活和赏赐满足他们在诸侯国名义上的需要。比如周朝皇族昨天给了齐桓公肉,封晋文公为霸王,同意楚吴越为王。

一方面有利于周王室利用霸国威慑其他诸侯国和戎狄宗族,以维护自己的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霸权国的霸权活动不脱离周王室,而保持在周王室的统治体系之内。

洛阳遗址出土的东周车马坑

所以周王室游刃有余地在各种势力中游走。他们离间齐晋楚等诸侯国的关系,以牵制和削弱霸权国家。当霸权势力越来越强大时,他们不仅会满足于霸权势力的地位,还想争夺周王室的权力和地位。

面对霸权国家的强盛,周王室不会直接出兵参战,也不能对其发号施令。因此,周王室采取离间措施,暗中拉拢霸国敌对势力。用一个诸侯来反对,以减少霸权国家对皇室的威胁。比如齐国时期,周王室疏远了郑、金、齐的关系。晋朝时,周王室利用齐鲁之力牵制晋国。在楚争霸时期,周王室支持金反对楚,使楚、金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削弱。周王室用相互疏远的政策,防止齐晋楚实力过于强大,以至于一直忙于相互争霸,暂时不会直接针对周王室。

周和经常利用他的号召力组织诸侯联盟。

对于比较野蛮的楚国和吴越国,周王室采取的是默认和杠杠的态度。吴越等中原诸侯国有意争霸。虽然他们自称为王,但由于距离遥远,他们鞭长莫及。所以一直没有取代周王室,只是和周王室和平相处。

春秋后期,周王室的影响力更弱。所以,我们应该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吴越,承认他们的霸道行为,并在礼仪和物质上予以褒奖。只要霸权国没有直接威胁到其天子的政治地位,无论霸权国是否称霸,礼仪上还是有些越轨的。孔子虽然会苦,但其实此时的周王室是可以放过他们的。

孔子对时局的反应比周本人还要激烈。

生活方式的改变

东周曾经依靠至亲郑维持基本秩序。

政治上的弱势迫使周王室改变身份。他们一方面依靠以郑、齐、金为主的霸权维持秩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变成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

例如,面对楚国对中原的争夺,周人趁机打了的姬传。他们说,民心仍在周朝,楚国若想贸然更换文化根基深厚的天下共主,恐怕会与为敌。这样就委婉地解决了楚庄王的过失。

东周在洛阳建立了第一个首都。

同时,由于土地越来越紧张,来自土地的产量越来越少,导致皇室被迫向诸侯索要贡品和礼器。因此,借助洛阳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周人的视野已经变成了一个内陆贸易港口。古代洛阳人的商业传统源远流长。建国之初,为了震慑东方,擅长手工商业的殷商遗民迁居洛邑。殷人有经商的才能,在国破之后,以此为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经商才能。因此,在后来的洛阳王土地上,经常可以出土大量的金属钱币——布币。

正因为如此,各种政治、经济、军事信息才会在洛阳地区自由流通。比如秦国攻打郑国的时候,大张旗鼓的过了周的北门,弦高就察觉到了这种趋势。为了防止入侵祖国,他一面献上一群牛,假扮成使者治疗秦军,一面托人回国传话,让郑提前做好防御准备。由此可见,此时的洛邑因为军事政治侵略性低,已经成为贸易和情报的自由港。

安藏布,周王室发行的货币。

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周人的性格已经从厚重、朴实、好战,转变为灵活、狡诈,注重实际利益。地理位置和国力改变了周人的文化,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郑人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国时期,洛阳能够养出富商白圭和军事家苏秦的原因。

由于文化的发展和共有权的存在,类似于梵蒂冈的周王室,在春秋末期能够通过承认田代齐和三族分晋来刷存在感。到了战国时期,他还可以是联盟的嘉宾或者主持人。直到秦统一前夕才彻底灭绝。

洛阳的特殊氛围塑造了外交家的秦。

儒学观

《道德经》整体上给人一种阴柔的感觉。

所以在《道德经》中,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历史学家,是备受推崇的。我喜欢女性形象,比如女人,婴儿,水,和空 heart的容器。他想表达的是不争和韧性带来的长久生存。

我向往小国寡民的时代,但也不能完全批判老子鼓吹倒退,而是怀念商朝西周的情况。面对更小的城邦和部落,世界共主可以保持绝对优势。因此,君主不用采取太多的行动和颁布太多的法令就能维持他的统治。这是符合无为的理念的,因为各种事务都是简单的,所以人们想起来也不容易。但是到了东周,这样简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我们要面对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滥用任何一种权力,不要过度开发一切。

对后起之秀儒家老子等道家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

至于相对被诟病的无为,其实是在道家思想的历史根源中看到的。我说无为,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应该有过激行为和随意行为。为此,老子大量使用了反讽的方式,彰显了智慧的滥用。滥用军事力量造成了不良后果。

至于与儒家的关系,早期道家并没有直接反对儒家的核心观念。更多的是权变思维和包容思维。这也间接证明了老子并非完全厌世或出世,无为的原则主要是顺应规律,不违背规律。只有先活下来,等时机成熟了,才能东山再起。

作为长辈,老子给了孔子一个他无法理解的人生体验。

所以孔子见了老子之后,老子作为长辈,给急于学习《周礼》的孔子泼了一盆冷水。其实也是基于周王室的现状和生存策略的一种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