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要给孙权封王(曹丕为什么册封孙权)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30 12:26

曹丕是三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人。曹操死后没多久,他继承曹操大业后赶走了献帝,自己称帝,名义上是献帝割让的皇位,所以名正言顺。但曹丕称帝后,为什么要立孙权为王?奇怪的是,孙权是敌人,曹丕却封他为王。更奇怪的是,孙权接受了。为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先是继承了王维,然后让汉献帝禅定,正式结束了汉朝。按理说,这个世界应该属于他曹家,无论是的刘备,还是东吴的孙权,都应该"叛逆的大臣和小偷",是必须消灭的对象,正如赵匡胤在后世所说:"沙发边上,别人怎么睡得香"?但是第二年,曹丕反而封孙权"王武"。那么,曹丕为什么要立孙权为王呢?

首先,曹操时期,所有的三国君王和刺史都是自封的。不是自封的,要么别人不承认,要么自己不承认。比如曹操,这个王维不就是汉献帝封的吗?但是大家都知道汉献帝的命在曹操手里。曹操自己不想当这个王维,汉献帝想封。有用吗?所以,周瑜在前面说曹操,"叫韩翔,其实是汉贼"后来诸葛亮说,"韩和小偷不和",魏国之外的人,谁以曹操为汉室宰相,王维?

赤壁之战孙、击败曹操后,刘备封孙权为徐州刺史,孙权封刘备为荆州刺史。那就是说他们互相推荐对方做国务秘书,但问题是,汉献帝批准了吗?说到底,两者无非是互相认可,在这方面做个公告。被称为汉中王的刘备也是汉献帝,但这块表是谁交给汉献帝的?因此,这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在那个时期要求一个官方职位。三国初期,这种自封的官职是刺史或者将军。当分离的力量确立后,就变成了国王或皇帝。

但是,曹丕为什么要给孙权称王,孙权为什么要接受?

1.曹操时期,曹丕封孙权为国号。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击败曹操,一方面巩固了政权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也使吴成为曹魏更加重视的对手。因此,从这个时候起,魏和吴之间的战争也增加了。建安二十年,孙权和刘备争夺荆州,但刘备因为曹操要进汉中,不得不和孙权讲和。第二年,曹操亲自领兵到居巢攻打濡须。孙权恐怕更担心关羽在荆州,于是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向曹操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首战大胜。孙权害怕了,就上书曹操,要求攻打关羽。由于关羽没有防备,孙权在背后偷袭成功,关羽兵败身亡。曹操封孙权为骠骑将军,作为节度,并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

曹丕封孙权为王,是沿袭了其父曹操的先例。

2.曹魏被禅帝后,为了对内稳定政权,要尽量减少战争。

曹操死后,孙权保持着曹魏政权附庸的状态。比如曹丕继位那年(延康元年)七月,孙权派使节进贡。虽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委托魏),但这种看似和平的状态是无法打破的,除非曹丕选择战争,尤其是不能被曹丕首先打破。这年六月,曹丕虽然率领大军征伐吴国,但这次南征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有三个目的:一是向汉献帝表明,天下已经是他魏家的了;二是向孙权炫耀武力,看看孙权是否敢通过大损自立;三是看军队指挥是否漂亮。所以这一次用兵只是作秀,并没有实际行动。不过这次用兵的效果很有效。不用说,将军和另外两个人回应了。先是孙权在七月派出使节祭祀,然后十月,韩宪让出了皇帝的位置。

这可以充分证明曹丕是不愿意选择战争的。只要孙权暂时老实听话,曹丕是不会吝啬一个王者称号的。反正孙权其实是处于独立状态的。曹丕选择对吴开战,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避免两线作战,二是稳定内部。

赤壁之战后,曹魏和孙吴之间的争斗保持在中等规模以下,更多的时候是小打小闹,这与刘备的蜀汉不同。曹丕给孙权封王只是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刘备,因为此时的刘备更有侵略性。当然,曹丕给孙权封王,也有拉一个打一个的意思。这是夷陵大战在即的外因之一!

曹丕也想专心于内政。毕竟这是一个王朝的更替。汉献帝和他的大汉虽然名存实亡,但他们的存在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些许满足。有了这点小小的满足,他们就会安于现状。现在汉献帝让位了,大汉朝没了,有些人失衡了。他们应该做些什么来表明他们将要进行攻击?不管有没有人这样表示进攻,曹丕都要有所防备。正因为如此,曹丕做了一系列深得人心的事情。比如选官,尊孔,修改刑法等等。

给孙权封王也是一种牵制的手段,为了集中精力处理内政。

3.曹丕的重点攻击目标应该是蜀汉,因为刘备已经称帝了。

曹丕立孙权为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对外上着重对付蜀汉。曹丕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称帝。刘备认为曹丕杀了汉献帝,于是在次年正月宣布继位韩左为帝。这样,东吴和蜀汉就有了一定的区别,也就是国王和皇帝的区别。东吴虽然也是一个独立政权,但由于还没有成为皇帝,表面上还是服从中央的。曹操封孙权为王,孙权接受了。表面上,双方都承认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关系。

蜀国和汉国不一样。刘备称帝了,但他没说一个国家可以有两个皇帝。所以皇帝和国王是有区别的,也就是所谓的"每一天都有两天"。也就是说,此时的三国,曹魏,蜀汉,已经成为敌对国家,孙权可以算是一个中立的区域"王国"。曹丕不可能不先解决这个敌国。正是因为这个大前提,刘备攻打吴国时,不得不留出一部分兵力防备曹魏,而孙权攻打刘备时,又迎来了魏国暂时按兵不动的有利时机。

但这种情况永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毕竟这是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曹丕只是禁锢之策,孙权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所以孙权在黄三年(公元222年)六月打败刘备,十月背叛曹丕。换句话说,曹丕授予孙权国王的称号,是双方的政治需要。至于刘备称帝是否合适,这方面不是本文的内容,也是由蜀汉国内形势决定的,不存在对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