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时期到底犯过什么样的错误以致遭到后世的批判?(孙权晚年为何性格大变)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30 09:39

后人对孙权的评价,如果说称赞的话,一般都集中在他年轻的时候,善于纳谏,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还督促吕蒙好好读书。如果有人骂孙权,那么针对的东西一般集中在他的晚年。那么,这位让曹操觉得自己不是亲生儿子的东吴国主,晚年做了什么,能招来别人的非议?

年时代的孙权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治理国家,为吴栋的建立和三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孙仲谋称帝的时候,已经六十岁左右了,跟他的少年时代好像是两个人,把自己一手建立的吴栋给毁了。

十几岁的时候,孙权非常愿意听取大臣的建议。无论做什么决定,他都会征求张昭和周瑜的意见。但是,到了晚年,他连劝告的话都不听了。当时,有一个叫公孙渊的魏国大臣,突然向吴栋投降。孙仲谋非常高兴,并特别封公孙渊为太子。当时朝中大臣都反对。连孙权最信任的文官张昭都说公孙渊可能"骗投降"可是孙权根本不听。

原来公孙渊的确是个叛徒,他害了吴栋,杀了孙权的许多大臣。孙权后悔了。好在他还是很尊重张昭的,然后他向张昭道歉。但是,孙权已经不善于纳谏了。如果他不同意部长的建议,部长就会遭殃,所以许多部长都不敢坦率地谈论可训练的东西。

孙权也做过不少荒淫,大手大脚,挥霍无度。不考虑人民的疾苦,只关心自己的幸福。引起了很多人的抗议,开始怀念少年时期的孙权。

孙权对儿子也很残忍。第一个太子死得早,第二个太子被孙权废了,第四个儿子被杀。后来立太子之事引起朝方不满,朝政局开始陷入混乱。孙权杀了儿子,只是因为他听信了朝臣的话,认为儿子会造反。儿子之间打架也是孙权间接造成的。

孙权之后的皇帝都无力治理国家大事,连内政都乱了,更别说外交了。结果,吴栋很快就灭亡了。历史上的大多数国王都不珍惜自己的王位,但是早年思想很开明,到了晚年就成了昏君。

孙权是魏、蜀、吴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23年。但他晚年无所不用其极,导致集团下党争,朝鲜局势不稳。三国群雄中,孙权死于曹操、刘备诸葛亮之后,享年71岁。与曹操66岁死、刘备63岁死、诸葛亮54岁死相比,他活得最久。

但不管你活多久,你总会死,那就是"死亡"有一天。当孙权面临死亡,不得不考虑未来的时候,周瑜、鲁肃、黄盖、张昭等人他所能信任的人,早已先于他而死。这是老皇帝的苦恼。就像之前文坛的作家一样,他的哥哥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哪里"戟独自游荡"伤心难过也是必然的。

所以他不像刘备,他有一个完全可靠的诸葛亮可以托孤去见他的关羽和张飞。与曹操不同的是,他的儿子曹丕已经羽翼丰满,留下了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一生呵护的大臣,可以闭眼了。孙权在太子邓死后,废太子何,看到即将接班的太子梁只有九岁。他太年轻,只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恪,而诸葛恪是他不愿意托付的。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吴国大将鲁迅的儿子诸葛恪,在诸葛恪面前批评晚辈:"在我的前者,我会用它提升,在我的下一个,我会帮助它;看君主的傲慢与自大,不是安得的立身之本。"这样的评价,作为孙权的主子,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到了晚年,人特别爱听人的意见。孙权早被亲信包围,在他们的谗言下用了这个刚愎自用的诸葛恪。孙权把儿子托付给他,肯定是半信半疑地死了。结果他一死,吴就开始动荡。

由此可见,孙权早年英明,晚年却变得十分糊涂。我们不能不把他早年的睿智表现归功于张昭和顾雍。这正如刘备早年漂泊南北,一事无成;晚年在赤壁击败曹操,夺得大半荆州。又进取益州(四川汉中),称王为帝,地位蒸蒸日上。刘备晚年的发迹,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

一个能征服世界的男人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不是自己天赋异禀,而是一个有能力、守信用的好帮手。如果刘邦没有萧何、张亮、韩信,如果李世民没有魏徵、方凌轩、杜如晦,就不会有我们中国历史上引以为傲的汉唐。当然,刘备除了诸葛亮,还有关羽、张飞、赵云、庞统、法正,这些人帮了他大忙。除了张昭和顾雍,孙权还依靠周瑜、鲁肃和诸葛瑾。没有周瑜和鲁肃,就没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就没有,就没有猇亭之战后的吴蜀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