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东北什么时候割让的?(外东北领土)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30 08:13

清朝初年期间,当时的中俄并不存在边界纠纷,因为当时俄罗斯的领土还没有跳出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区。当时满清统治者对俄国的了解很肤浅,只知道有一个"罗刹国"中国人高鼻深目,体毛浓密,有蛮族气息。

9世纪末,东斯拉夫人在东欧建立基辅罗斯,12世纪进入诸

侯割据期。13世纪蒙古西征,从基辅罗斯分离出来的大小诸侯国,全部划入钦察汗国版图。

15世纪末,靠高压和武力维持的钦察汗国衰落,莫斯科大公国趁机自立,建立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国家,形成了沙皇俄国的雏形。

俄罗斯"发扬光大"始于伊凡四世,即"伊万梗",指他性情暴戾,可怕可怖。1584年伊凡去世前,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已先后被吞并(均为原钦察汗国的一部分)。俄罗斯的领土就这样越过了乌拉尔山脉(欧亚分界线),向东扩展到了西伯利亚。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把扩张方向放在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呢?说起来容易。其他地方也有"主",而且是很难招惹的主。西边是英国、法国、波兰和普鲁士;北面是丹麦和瑞典;南面是奥斯曼帝国及其支持的克里米亚汗国。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比俄罗斯差。

东方的西伯利亚,因为气候恶劣,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没有像样的大国。比如西伯利亚汗国总人口只有20万,俄罗斯可以从容应对。西伯利亚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地方,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没有多少开发价值。俄罗斯为什么这么热衷?

除了"恋童癖"因素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产皮草,越寒冷的地区出产的皮草质量越好。欧洲宫廷贵族和精英"好"这个以拥有一件奢华皮衣为荣的人,不惜重金购买。黄金可以换取西伯利亚毛皮,成为俄国东扩的源泉。

以当时对地理的了解,向东寻找太平洋出海口应该不是俄国东扩的主要原因,而是额外的收获。

到1640年,俄军已渡过西伯利亚,到达鄂霍次克海,此时已是明末清初。

1658年(顺治),俄国在黑龙江的支流什勒卡河上建了尼布甲尼撒城,说是"城市"相反,它是一座用石头和木头建造的堡垒。几年后,在尼布甲尼撒的东部建起了雅克萨城,开始向中国东北渗透和深入。

沙俄在东北的频繁动作引起了康熙帝的警觉,于是派彭纯带着3000付嘉军队进攻jaxa,数百名俄军守军苦苦哀求投降。清军破城撤退后,俄国将卷土重来,毫无悔改之意,被萨布苏带着2400名士兵再次逼迫投降,并杀死敌方酋长托尔布津。

军事上的失败迫使俄罗斯坐到谈判桌前。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两国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效力如下:

以埃尔贡河、格尔比奇河和外兴安岭为中俄边界,无棣河以南和外兴安岭以北地区有待讨论。

条约基本明确了中俄在中国东北的边界,确立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属于中国。

《尼布甲尼撒条约》签订的时候,俄罗斯皇帝彼得一世(彼得大帝)还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包括他在内的历任沙皇从未放弃将黑龙江纳入版图的野心。到了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时候,我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

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英法攻占广州。一直在刺探的俄国,密谋南侵,意欲移民黑龙江流域,逼清廷武力谈判。

这次俄方行动有两个特点:一是蓄谋已久;然后紧密配合当前形势。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距离北京仅一步之遥。仅仅过了两天,俄罗斯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耶夫就来到爱辉市(黑龙江与京畿道交汇处,今俄罗斯境内)来"帮助中国保卫英国"理由是迫使黑龙江将军移山,沿黑龙江、乌苏里江重新划界。

义山起初明确拒绝,但在俄国枪炮的威胁下,于28日签订了《爱辉条约》,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给俄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划入中俄共管。因为黑龙江北岸江东的64个村(3600平方公里)居住着大量的清人,所以保留了清国的常住地和管辖范围。(后被占领)

这时候清廷还有翻盘的机会,因为合同是义山私下签的,清廷不允许,法理上不合法。然而腐朽的清朝并没有利用这一点夺回失地。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扬言要摧毁首都和皇宫。英法军事行动的背后,俄罗斯一方面不遗余力地鼓励,另一方面又伪装成调停者,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

旅游陷阱清廷在咸丰帝的授意下,为俄国调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除了承认《爱昏条约》,还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库页岛)。从那时起,外满洲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俄罗斯所有。

此外,中俄《北京条约》也为西北边界的划定埋下了伏笔:"西边中俄未定的边界,要顺着山川河流的走向和清朝在克伦族常住的路线"。这个概念很模糊,弹性极大,吃亏的当然是弱小的清国。

清末列强虐俄,受害最深。其他国家都很贪财,而俄罗斯就像"热爱地球的暴食"。女儿散了也没事"回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失去的土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