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真的无能吗?真的只会做木工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30 02:13

长期以来,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明朝倒数第二个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熙宗朱由校,其实是一个无能昏庸的皇帝。的确,朱由校的各种表演确实给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但不做就真的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做吗?朱由校真的是一个坏国王吗?难道他真的一辈子做木

匠,别的什么都不做?

1.朱由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由校是明朝历史上的第15任皇帝。他也被称为"因为他重用宦官魏忠贤,在位期间镇压林东党,还因为他热爱木工。木匠的天子"。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他的父亲是阿明皇帝朱常洛,他的祖父是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出过国的万历皇帝。

明神宗死于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后就因服红丸而死。十六岁时,朱由校成为大明的皇帝。

在朱由校统治时期,正是明朝末年的动乱时期。在黑水和白山之间崛起的满族贵族,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不断入侵辽东,在与明朝的战争中节节胜利。明朝在辽东不断失地,朝廷内部的党争日趋激烈。随着为朱由校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的林东党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一股对林东党不满的势力逐渐聚集在宦官魏忠贤周围,与林东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日元党集团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林东党被击败,要么被处决,要么被撤职。虽然颜党获胜,但朝廷也因党争失去了整个辽东。

1627年,在位七年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终于因落水生病而去世。由于他没有留下孩子,皇帝的第五个兄弟朱由检在他死前被命令继承王位。朱由检登基后,拜其弟为"张文祥,大田的孝友,穆庄的勤政皇帝,吴京",庙号"西宗"谥号是后人对前代的最终判决。由于后世的君王多为前代君王的子女或兄弟,所以在谥号时大多选择好词,当然末代皇帝除外。从《朱由校》的谥号看"项""荆""庄""云"都是尚义,因为朱由检因为哥哥没有子嗣所以能够继承大统,所以对哥哥的评价也很优秀。

从庙号"Xi ";很容易被误解为不好的词,其实不然。在《易·周树释法解》中,"Xi:功勋人物说Xi ";那就是朱由检认为他的哥哥在任时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决定"西宗"庙号。

那么,朱由校在任时真的有所作为吗?还是说朱由检被尊为西宗只是出于对哥哥的感激?

在作者看来,尽管朱由校在位期间没有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忽视了政务,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傻瓜。从他对辽东战争的判断和战略控制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很有战略眼光,至少比他的弟弟朱由检强得多。

2.《史记》中朱由校对叶与魏忠贤矛盾的处理。

叶是万历天启朝的重要官员。他担任了三次首辅,天启元年,叶又担任了首辅。此时,朝鲜的党无处不在,叶也被认为是党的领袖。由于朱由校登基时年仅16岁,所以他只信任乳母客家。魏忠贤攀上客家后,开始掌权,并逐渐与林东党发生冲突。叶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需要监的支持,因为监有权批红,所以内阁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与监合作。于是,叶在魏忠贤大权独揽后,开始亲近魏忠贤,以取得魏的支持,但显然这得罪了一方,于是弹劾叶的奏章,如雪片般涌向的案头。叶只好向天启告发了魏忠贤,但天启回复说:"又不是国有机构养朝。卿不同于朝臣,急调之,释大臣之惑,宜也。"

意思是说,你,叶高祥,作为内阁首辅,与其他大臣不同。你的作用是调和大臣和司礼监的矛盾,而不是和众人一起弹劾魏忠贤。

朱由校的答复完全符合一个合格皇帝的做法。明朝虽然废除了宰相,但是随着内阁的建立和兴起,内阁记录虽然没有以前的宰相权利那么强大,也不是以宰相的名义,实际上是宰相。宰相的作用是调和阴阳,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调停者和润滑剂。魏忠贤实际上代表的是皇权。作为政绩,你叶高祥应该调和一下,而不是用林东一方弹劾魏忠贤。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由校虽然年轻,但在处理朝廷各方势力时还是很清醒的。

3.朱由校对辽东战略的判断。

不同的是,朱由校不像他的弟弟朱由检那样容易被袁崇焕打动。他在奏折中给出了这样的回复。"但是什么东西应该还回去,这样军民才不会互相伤害呢?如何分配资金,使农业战争不被忽视?什么样的锻炼会让农民和军人产生差距?有什么区别?让每个人都在营地工作。限制军队的理由是什么?怎么做才能保证不偷菜?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小心处理。这本书上说奴隶不投降就要被俘虏,大臣们听了都不高兴。指望我们的奴隶不一定会倒下,倒下也不可信。战争是会赢的,胜利是不会被轻易谈论的。奇怪的是,时不时地搬家是必要的。慈悲为怀也不错。"

朱由校连续用了六个疑问句来质疑袁崇焕的策略是否可行。这六个问题完全抓住了屯田的要害,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朱由校是对的。后金多次入侵辽西走廊,破坏屯田垦荒,抢夺粮食,实质上为后金提供了宝贵的粮食。

这种连续反问句不是傻子能问的。

4.朱由校对宁远问题的判断。

天启六年,金侵锦州、宁远。总督王志臣建议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省长袁崇焕坚持坚守宁远。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我们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袁崇焕带着红炮在宁远获胜,打退了后金,证明袁崇焕的坚持是有道理的。虽然觉华岛的失守让这场胜利的成果化为乌有,但宁远的胜利毕竟是。

那么,朱由校在这场辩论中支持谁呢?

作者从曾在皇宫工作的太监刘若愚那里找到了答案,他记录道,

"天启六年正月初,犯宁远,即日夜忧虑,对自己不满意。秦始皇见统帅王永光要把弘毅炮从宁远城撤至山海守关,就说:这炮撤了,人心就动摇了。"

王永光当时是兵部尚书,在战防问题上支持王志臣,即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从刘若愚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朱由校是反对撤退的,提出如果撤退,关外几十万辽东人会怎么样?势必会引起恐慌。

朱由校的判断没有错。当时还有几十万辽东土人从锦州到山海关。一旦朝廷被疏散,这些人就成了弃儿。这些人一旦跟着撤退到山海关,山海关必然拥挤不堪,容不下他们。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朱由校不是傻子,他对辽东还是很有眼光的,至少比朱由检好很多。虽然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党争加剧,嗜木工而废政,导致辽东覆灭,但至少在位期间情况没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