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考试为何会死那么多人?(清朝科举考试时间多久)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30 01:52

中国清朝时期,每三年有一次乡试,是全国科举圈的一件大事。考完试一般在秋季举行,一般安排在各大省会城市。取得省考后,称为"中炬"获胜者通常也被称为"举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也在电视上看过不少。一旦你中标,成为举人,那么这个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也就意味着他的仕途即将开始。

当然,备考就像"万人过独木桥"有些人喜欢悲伤。且不说考场作弊的因素,每个人的水平都有高低,也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他们有的是考上了,有的是从小到大,还是一无所获。

在参加乡试的季节,成千上万的学者长途跋涉或翻山越岭前往各省会参加考试。就像高考,为了不错过机会,有的人请了病假,咬着牙去参加考试,有的人不顾年老体弱,宁愿在低矮狭小的考试棚里待上三天三夜,只为万一中了。

因此,每三年,在取得农村考试后,许多考生在考场上病死。清末《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份主张新闻自由的全国性商业报纸,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据《申报》报道,1882年8月,浙江省考在杭州宫媛举行,三科考试后死了很多人。"里面至少有十个人被杀。;1891年8月12日,浙江太平县(今温岭)一考生,当天下午突然病倒,上吐下泻,当晚猝死。

1902年8月,浙江省考后,4名考生死于考场。"一个是温州的,一个是湖州的,另外两个不知道。"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乡试在杭州宫媛举行。到了第二次考试的时候,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秀才考完试就不省人事了,于是马上被你官抬出了考棚,不久就病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时期考场上的死人真的是习以为常了,但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据史料记载,在清朝的科举考场上,无论考生、家属、考官、侍从,凡是死在考场上的,都被允许抬出考场。

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再重的病,也会被允许抬出门外。所以有些关系比较亲密的考生会把死去的同伴裹在被子里,一左一右扶着走,让死去的人看起来还是活的,减少一点折腾。

人死在外面,就得把尸体搬回家。他们是被抛弃在考场上的吗?当然不是。那么不允许从大门抬出,又怎么把尸体运出去呢?

1893年《申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这一年八月,主考官正是把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送进监狱的人殷。一天,殷的一个随从全身发烧,在贡院医治无效死亡。

据《申报》报道,当时,大家"在墙外的竖木上做个十字,把绳子引导在上面,把尸体吊出来。"就是在围栏外竖起一块木头作为支点,用绳子把尸体吊离考场。

为什么清朝会有这么奇葩的规定?很多人一时无法理解。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终于给出了答案。

原来满清统治者沿袭了祖先留下的丧葬习俗:家里任何死人都不得从门口抬出,必须从窗户抬出。因为满族人认为门是活人的通道,死人是不能通过的,这也是科举考场死人被挂在墙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