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蒲松龄科举失败?蒲松龄生平简介。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9 23:52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我相信你没看过《聊斋志异》也一定听说过。除了《聊斋志异》,蒲松龄还有大量的诗歌和戏剧,据说总共有200万字。这个成绩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聊斋志异》让志怪小说重新流行起来,其影响延续至今。现在,在很多电影和文

学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相信大家也会很好奇,蒲松龄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想了解的朋友来看看吧。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一个有文学地位的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后,几乎做了一辈子私塾老师,到了70多岁才够资格当一岁的秀才。这真的很奇怪。

1、因家庭纠纷被迫中断学业。

1640年,蒲松龄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和商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他有四个儿子,父亲请不起私塾老师,只好亲自教孩子读书学习。蒲松龄聪明、早熟、睿智,反应和记忆力极佳,深受父母喜爱。19岁的蒲松龄参加童子试,接连获得县、政、路三个第一,一举成为秀才。

唉,从那以后,好运再也没有眷顾过他。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娶了的女儿刘。1660年第一次参加乡试,意外落选。三年后,我又重整旗鼓,又输了。据他自己在《刘茹的散步》中透露,他的妻子刘茹非常贤惠,深受公婆的喜爱。嫂子是个泼妇,嫉妒刘茹人。她联合其他几个妯娌说,公婆性情古怪,私下把东西送给人,吵得无法正常生活,只好分了手。

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实际的问题是,蒲松龄年复一年地为考试而学习,他不能出去挣钱。他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靠几个兄弟。他几次考试失败后,几个兄弟对他失去了信心,自然不愿意为他买单。

分家期间,恶嫂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抢走了。分配给蒲松龄的田地最差,一年也产不了多少东西。因为他有家庭,有了第一个孩子,所以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

2、挑起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

分居后,他不得不在村里的一所私立学校当老师,并很快在他的朋友孙辉的邀请下成为一名助手。一年后,为了参加下一年的农村考试,我回到了老家。为了养家糊口,他一边教书一边备考。当时他三十出头,对科举和仕途抱有很大幻想。他一点也不知道,他又参加了乡试,但他在孙山还是失败了。

随后的几十年,他不断参加省考,却始终没有通过省考。就这样,他成了一名几乎准备了一辈子的私塾老师。

39岁那年,蒲松龄来到本县西埔村毕吉友家当老师,不知不觉在加比干了30年。他不仅要教毕家的八个孙子识字、学闹,还要陪他们去济南赶考。蒲松龄文笔好,成了毕家的代言人。毕家的娱乐词都是蒲松龄写的。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除了做官,似乎只有一条出路:著书立说。

毕师傅很欣赏他,很看重他,待他很好。他可以在家里随便读五万本书,还把家里最安静最适合读书的地方安排给蒲松龄住,写书用的纸、墨、灯都满足他的需要。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蒲松龄虽然时不时注意准备省考,但更多的精力花在阅读和写作上。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创造。

为了广泛收集材料,他在公路附近的大树下铺上芦苇席,摆好茶烟。所有路过这里的路人都免费提供茶水和香烟。要求只有一个,让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20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全书共有491篇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极其丰富。作品多以谈狐谈鬼的方式强烈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具有百读不厌的艺术魅力。

1709年,几乎做了一辈子私塾教师的蒲松龄决定退休回家。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健忘,耳聋,牙齿打颤,一只眼睛失明,风湿缠身。

3.科研屡遭失败的原因分析。

蒲松龄屡战屡败的原因。首先,官场黑暗。估计科举选人一般侧重背景和关系,并没有真正强调真才实学。

其次,蒲松龄是个豪放的人,不注重细节。当时的考试主要是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接受提问、开讲、开始、启动股票、中盘股票、尾盘股票、装订股票八部分组成。文章格式死板,连字数都有规定。蒲松龄从小喜欢凭感觉写文章,但不喜欢按八股文的套路写文章。估计他参加县政府前两次少年考的时候没有严格要求,轻松取得好成绩。

第三次,考官石讨厌八股,喜欢蒲松龄按八股不超过字数的文章,评为第一。可惜的是,蒲松龄考试的时候,遇到的都是死板的考官,他们固守着千篇一律的教条。他写出了有故事感、超过规定字数的规定八股文,并且全部被考官另卷打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他自己的方向也有问题。他虽然痴迷于科举,但并没有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估计是他对考试太自信了,经历了这么多次失败也没有认真总结教训。

他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收集资料,写小说和故事。此外,他还写了《农桑经》、气象诗《观象戏瞻》、医学诗《药虫书》和《七律诗选》。除了小说和故事,其他写的东西水平一般,影响力不大。

1711年,年过七旬的蒲松龄到青州考贡,终于考到了岁贡。在古代,每隔一年或两三年,当地政府会派一名长期服务的林到国子监学习,这被称为岁贡。因为大部分都是依次晋升的,所以有"致敬"俗话说。愚见是,蒲松龄名气越来越大,已是暮年。那些考官送他"舒适奖"对吗?

清代的社会公学分为几个层次,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一级是付雪,县一级是最基层。30岁的学生,在地方上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具有岁贡生资格的蒲松龄成了"儒家戒律"。"儒家戒律"是县校的副科长。说白了就是虚名。

到了晚年,蒲松龄的后人大概认为他快死了,请了一位画家为他画像。画中的他身着20岁进贡学生的皇家服装,坐在椅子上,一手扶着椅子扶手,一手摸着小胡子,仿佛在做梦,失去了表情。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词".....你成就了什么,突然就秃顶了?史燚也为他的孙子感到羞耻。"

文末填空:迷失在东隅,收获桑榆。蒲松龄以20岁的龚升身份告别科学研究,虽然有些寒酸,但却光芒四射,登上了中国短篇小说的宝座。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他"写鬼写魔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三分。"在作者眼里,他的人生很有意义,好过当状元!

【作者简介】赵,笔名,重庆市南岸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