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家郑国最后下场郑国一生有哪些成就(郑国 治水)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9 06:39

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韩国想出了一招"厌秦之计"就是让郑去秦兴修水利。按照韩国的想法,此举会让秦国在项目上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其他六国也会有片刻的喘息之机。所以按理说郑并没有真正为秦发展,只是最后的结果出乎了韩国的意料。六国确实获得了暂时的稳

定,但是这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让秦国国力更加强大,顺便也解决了秦国东部粮草不足的大问题。

1.水利专家郭征

历史上,郑是一位水利专家,是郑为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毕竟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对农业灌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关中变成了良田,让秦国强大起来,但实际上修建的目的并不简单。

经过几代秦王的变法,秦国国力越来越强,经常与其他六国订立条约。其中,韩国被欺负的最惨。韩国靠近秦国东部,国力远弱于秦国,处于秦国东扩的要道上。秦国动不动就得出结论,函谷关痛打六国,每次都要经过韩国。

后来,韩国想出了一个"不战而败"神奇的方法。计划是利用秦国的野心,派人劝说秦国修建一条长长的运河来消耗秦国的国力。事实上,这个想法有可取之处。在古代,修渠是一项浪费人和钱的大工程,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通常结果是运河修了,国家没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雄心勃勃地修建了一条运河,把长江和淮河连接起来。但正是这条运河导致了吴国国力的衰落,最后被越南人轻而易举地摧毁。

这时,郑站了出来。他是运河建设者出身,所以去秦国游说,想找个更好的专业。高级间谍郑不负使命,说服秦王和成为他的“亲信”;天使投资人"。

2.身份暴露

郑构想在关中修建一条300多里的灌溉渠,将水从西边引向东边的洛水,把灾害频发的关中建设成大秦的粮仓。这个想法与吕不韦的想法不谋而合。发展关中水利,储存充足的粮草,是统一六国的坚实基础。关中交通便利,如果有强大的补给,无论向哪个方向派兵,都有把握取胜。

在这一点上,秦国的领导人确实是高瞻远瞩,有着无与伦比的魄力。当然,他们不知道郑是南朝鲜派来的间谍,所以他们把建造的任务委托给了这位出色的水利专家。可以说,至此,郭征作为间谍的目的已经达到。

然而,郭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视水利为生命。对于他来说,建设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他做了一次实地考察。看地形,找水,访人,做计划,累的跟两个傻逼一样。

问题是在运河修建如火如荼的时候,不知道是哪个大嘴巴的韩国高层暴露了郑的真实身份,一下子把秦始皇气坏了。他甚至下达了驱逐令,决定驱逐所有外国籍官员,但看了李斯的名篇《劝诫书》之后,秦始皇冷静了下来。

他派人拘留郑,对他进行个人审问。郑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但也指出运河的修建成功会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好处。年轻的秦始皇和吕不韦商量后,统一了意见,决定既往不咎。况且人才难得,他决定为郑破例,让他继续回工地修渠。

3.郭征的最终命运是什么?

郑是一个忠诚的人。为了感谢秦始皇接见他的好意,他遵循了"士为知己者死"努力工作的精神。完成郑国渠的建设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十年来,雄心勃勃的秦国没有为了建设郑国渠而毁灭一个国家。现在有了足够的粮草来壮大马庄,秦始皇摆摆手,"同志们,走!"秦国的虎狼之师去了韩国。

这并不是为了报复韩国派往秦国的奸细,而是因为最近韩国一直在秦国附近,不先消灭它,统一六国的行动就无法进行。韩国真的是家。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齐秦项时代,南朝鲜就被秦专员白起多次蹂躏,军队越来越弱,疆域越来越小。秦始皇想在上面动手术的时候,只解决了洛阳到南阳的一小块地。

在秦灭楚的过程中,郑国渠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起初,秦始皇低估了自己的敌人,让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李信被打败了。没办法,只好重新启用在家听小曲的王建,让他带领60军与楚作战。战争结束,拼的就是国力。秦国虽然不是百战百胜,但失败后很快恢复了元气,其他六国只能反复失血。这就是实力差距。

历史上没有郑最后命运的记载,但他的结局应该是好的。郑国本虽然是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但确实帮助秦国完成了一个大工程,被认为是功勋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