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名臣都是汉人吗为何不推翻大清恢复汉制(清朝四大名臣为什么被骂)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9 03:39

说起晚清四大名臣,他们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同样,他们都是清朝的重臣,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对他们也很有恩,基本上都是极其重要的官员。他们已经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没有必要让他们冒灭族的风险,也没有必要选择谋反复辟汉制。

1.四大名臣功

成名就,没必要冒险。

各省督抚都是清官,晚晴所在的各省督抚大多是汉人,其中来自淮军的多达十几个。汉人控制地方军政财权,必然威胁中央权威。清政府对此自然是一无所知,但情况比民间要好。满族人口少,人才更少。什么都做不了。鸟笼唱京剧是好的,但是朝廷着急。

清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大臣之间的矛盾来维持权力平衡。这些部长们自然不是铁板一块,互相批评是常有的事,虽然可能是表演。但至少,朝廷配得上这些名臣,没有战争。湘军攻入天京后,有人试图鼓励曾国藩自立。但湘军腐败,百姓无心死。再加上装备训练已经输给后起之秀淮军,曾国藩不得不要求裁撤湘军。

在封建社会,人们长期受到忠君爱国文化的影响。反对皇帝是欺负君主犯下的灭绝种族的大罪。没有人会去做这些事情,直到被推到顶端,成功把握。

2.汉朝制度逐渐恢复。

恢复汉制和推翻清朝有时候并不矛盾,至少在地方层面是这样的。可以说,在江南各省,实际上已经恢复了汉制。

军事上,以四大名臣为代表的汉官僚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军事行动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实际上取代了八旗和绿营士兵,成为朝廷的栋梁。

经济上,这些名臣成为政府官员,控制了两湖、两江、两广、闽浙、山东等相当大的地盘。其中大部分是长江以南的富庶之地。他们实际上控制了朝廷的经济命脉,开矿建厂,开始西化,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在这些省份,各级官僚都是由这些名臣带出来的,由他们任命,听这些名臣的,形成了朝廷无法撼动的稳固的利益集团。这些地方虽然有满蒙旗作为各级官员,但与汉人相比并不是主流,特权也不大。

3.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做的事。

比如曹操作为汉朝的大臣,即使在位也没有选择篡夺汉朝的独立,而他的儿子曹丕就不一样。一旦他接任王维和丞相,就有人急着要逼汉献帝曹丕的禅位。

革命党领袖曾拜访两广总督李鸿章,希望联手反清,被李鸿章拒绝,因为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做的事。毕竟李鸿章一生都是清朝的臣子,对国家亏欠甚深。没有办法违背他的话,进行打击。

但这并不代表李鸿章没有想法。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四大名臣中的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卧病在江南的刘坤一,痛斥号召与十一国开战的圣旨是假的。他们没有担任勤王,而是联合起来与外族签订互保条约,确保了半个东南的和平。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北京被攻占,皇太后和皇帝的生死一时间不得而知。除了东南互保,这些诸侯还策划了一个大事件。一旦两宫出事,国家无主,李鸿章就会被选为"民主"(与君主相对,代表人民),处理八国同盟。但后来的消息证实,两宫西边的狩猎并没有出现严重问题,也没有启用这个备份方案。

但继承了李鸿章政治衣钵的袁世凯却较少受到这些封建思想的束缚。袁世凯是在李鸿章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袁世凯靠练兵成名,担任直隶总督,主持新政,进入军机,一度炙手可热。但摄政王上台后,几乎要杀袁世凯。后来多方运作改为回乡筹粮。

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又出来了,组织了负责任的内阁,和革命党和谈,给清王朝减轻了不少心理负担,于是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彻底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