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恩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黄恩彤生平简介(黄恩彤为何能拿六个第一)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9 00:26

黄是清朝末年的一个大臣,可能没有几个朋友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他是《南京条约》的主要签署人之一,也正因为如此,黄才被抬"叛徒"的名字。当然,清朝签订的每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会让我们愤怒,但并不是所有签订条约的人都愿意。黄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黄一生

功不可没。现在我要告诉你他的生活故事。至于评价,你可以自己判断。

1.黄进入官场做官。

黄是山东省宁阳县人,位于蔡山脚下。他的父亲黄,出身农家,天资聪颖,品学兼优,在乡试中名列前茅。作为家中唯一的男性,他为了家庭生计放弃科举,努力经营家庭,并亲自督促两个儿子黄恩淑和黄读书。

黄从小勤奋好学。五岁时,他随哥哥黄恩书上了一所私塾。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他有神童的美誉。15岁考郡第一,1822年升科举,1826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在朝鲜做官。

黄家人才辈出。黄家大院里有两代举人,分别是黄恩淑、黄、黄世柱、黄。四大举人前三名还获得了进士、兄弟进士、父子进士(黄恩淑与黄是父子,黄与黄世贞是父子)的事迹,为世人所传颂。

1826年,黄出任刑部主任。他潜心研究清朝法律,表现出超人的才能,得到时任刑部尚书陈的赏识。让他接手三个久拖不决的谜案,分别是伪造户籍、截留银行账户、恶匪传教。黄不负众望,深入调查取证,很快破获了这起神秘案件,严惩了犯罪分子,令人印象深刻。黄在刑部任职十年,查办大案要案成绩显著,并调任刑部任博士(五品)。

后来,黄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能力,逐渐被提拔为热河刑部尚书、江南盐官、江苏按察使、江宁政使、两广总督,官阶首屈一指。

2.充当朝廷的替罪羊,签订卖国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后,大清帝国风雨飘摇,朝廷昏庸,官场腐败,西方列强趁机践踏掠夺,在列强的恐吓下毫无平等可言。

黄和与老臣、伊犁布一起,以谈判的名义,以命令的方式媾和,但弱国无外交。列强已经制定了条约文本,并要求你讨价还价。被迫同意条约,并指示黄代表清政府签字,但他背在背上"叛徒"耻辱。面对清朝的无力回天和国人的指责谩骂,黄无言以对。

在失望和愤慨中,那是他的全盛时期。49岁那年,他英勇退休,以尊老守法的名义辞职。在官场沉浮了23年的黄,果断地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显示了他过人豁达的性格和对人情世故的修养。

面对西方列强的枪炮,腐败弱小的清政府只能议和。黄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在条约上签字。如果你是清政府的任何一个官员,你只能按照指示办事,没有别的选择。放"叛徒"把他的帽子戴在头上是不公平的。平心而论,黄不过是清政府的替罪羊。反过来说,不把屎盆子扣在头上,照样可以扣在皇帝头上。就像今天部门领导出了事,要么是一般员工的责任,要么是临时工的责任,你不要背这个黑锅。

如果黄出生在富贵之家,以他的性格和才能,他未必能进入内阁。但在摇摇欲坠的道光王朝,它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兴衰。

3.编修县志,著书立说。

黄回到家乡后,十分关心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他分别于1851年和1879年参与了《宁阳县志》的编纂。在他的主持下,三十年来又增添了新的材料,使县志更加真实完善。

1859年,黄邀请主持编纂《紫阳县志》(今兖州)。在编年过程中,他力求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遗余力,补缺润泽贫瘠之地,革除尚德之俗风。他渊博的学识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很多编年史家汗颜,称赞他是永远无法超越的典范。

1860年,黄风华正茂之时,专注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著有《汉书》六卷、《三国志札记》十卷。他还把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看法编成60卷鉴定评价,对后世起到了指导作用。

4.写一本书来指导我家乡的农业生产。

除了著书立说,黄还十分关心当地的农业生产。他在家乡推广南方种植方法,增产增收。他号召村民种桑田,发展养蚕。没钱的可以去他家借,卖了茧再还。他还把先进的养蚕技术写进了五卷本《养蚕志》,指导更多的农民养蚕。所以在空之前当地蚕桑业就发展起来了,增加了蚕农的收入。

山东天气干燥,容易发生蝗灾。蝗虫泛滥时,农作物的叶子被one 空吃掉,导致农作物歉收。黄走出家门,多方调查老农民,把他们防治蝗虫的经验写成书,再版成书,分发各地,指导如何防治蝗虫。

黄的老家,天府庄、黄家庵、龙泉村,地势低洼,满是水泽,积水成了池塘。他号召人们在坑塘水泽种植莲藕,让没有庄稼的水泽变废为宝,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他的家乡变成了"三面莲一面柳,村外荷香"美丽的乡村。

他做官做学问多年。他见过世面,却一心扑在农业生产上,关心百姓疾苦。因此,他受到家乡人民的喜爱。

晚年的黄从未停止过写作和创作,这对宁阳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82年(光绪八年),黄回乡团聚时,(此时距他担任陪审员已有60年),清廷设宴款待,赏他两顶礼帽,这是难得的殊荣。

黄是宁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传承了古代圣贤圣贤的文化底蕴,是宁阳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家乡人的骄傲。很多年来,是他的帽子让他的家乡人愤怒"叛徒"帽子给大清帝国戴了这么多年。纵观历史,许多文献证明黄并没有"为荣耀而叛逆",他只不过是青帝和群臣手中的一颗棋子,一只替罪羊,并非冤屈!

一首诗概括了黄的一生"一半是非,一半闲散,一半战斗,一半野战。写一辈子荣辱史,只把七彩山当金碗"。

【作者简介】蒋光复,热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文学创作圈的活跃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