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晚年生活怎样?为何变得落魄不堪?(胡适晚年生活情况)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8 18:52

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胡适这个名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很多人可能看过胡适的一些文章,他在文学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除了胡适的成就,你了解过胡适的私生活吗?你可能看过胡适留学期间天天想打牌的日记,

但你知道胡适的晚年是怎么过的吗?胡适晚年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悲惨?他怎么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胡适属于那种一生都很开放的近代历史人物。

他很受尊敬。自27岁成为北大教授以来,他一直热心扶弱济困,被誉为学术圈"头号老板"。但当他在1989年离开大陆流亡美国时,别说帮助别人了,他的生活很艰难。

1949年,他58岁。他的父系祖先似乎都活不长,他的父亲胡川只活了55岁。所以,此时的胡适似乎随时做好了生命终结的准备,尤其是对家国的忧虑,他在文章和日记中反复谈到。

而他对蒋家王朝极度失望,所以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他决定不依靠左右,他不能留在平台上。当年4月6日,他从上海起航,在风雨中漂流到美国。

北大前校长,前驻美大使,暂时褪去了所有的荣华富贵,然后靠着自力更生的大学工资,在异国他乡过了几年孤独的生活。

2.在美国一呆就是九年。我住在纽约81街的公寓楼里。

他自信可以当哈佛大学的汉学教授,但那些外国学者似乎并不想让他抢饭碗,暗中抵制。当我没有如愿以偿的时候,我不得不申请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一个小图书馆的馆长,年薪5200美元。钱不是微薄,而是地位低。叫馆长,其实就跟大学科系资料室主任一样。

这是一个如此小的图书馆。到了1951年底,学校还是嫌贵,又雇了一个年薪只有3500美元的,巧妙地把他辞退了。可以说,在美国的这十年里,他非常沮丧。在给他的朋友赵元任的一封信中,他说:精神上非常痛苦"过去从未考虑过的经济压力突然摆在眼前。

当时他一家五口住在四个地方:妻子在美国,大儿子去了泰国,儿媳曾在台北,小儿子在北平,久留不归;之前虽然收入极高,但他们花钱大手大脚,经常补贴别人。没有存款。这对夫妇年老多病,经常不得不卧床休息。医疗费的支付非常困难。

此时,"孩子"唐德刚在他的记忆中说一枝夫妇年老多病,无力回天,自然坐山观虎斗空。他的经济状况,就像他的健康状况一样,显然已经变得令人绝望"。在过去,仆人负担不起,所以他们必须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他们经常一个人在家看书,忘记烧水,导致整个房间都是浓烟。

后来又看了胡松平晚年与胡适之先生的对话,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和《胡适1948年后的日记》,但很多大事都忘了。只有两件事是最深刻的:

一方面,他的老太太江冬秀吃不惯西餐,由于经济困难,她做了许多腊肉、梅干菜和咸鱼,放在阳台上晒干。有些味道很难闻,邻居们都抱怨。胡适忐忑不安,一度最盼望老伴出门看戏,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还有一点,就是他从来不带钱,也记不住。江冬秀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晚上在领带里给他带两块钱,这样胡适每天上班时就可以买票了。胡适对此还是很自豪的。青年学者唐德刚采访了他,他也专程来告诉他这件事。他笑了。

这两件事虽然是老年时的琐事,但却能说明很多。比如胡适的自觉和温柔,是从穷到老的。

还有他晚年的窘迫,领带上的两块钱挤地铁,似乎都是日常的暗示。

3.事情在1957年8月有了转机,当时"在岛上;中央研究院",换届选举,选举胡适为新院长。

蒋不好违背公意,没有拒绝。胡适在美国的生活确实艰难,他渴望想起自己的国家,打算回来。于是在1958年4月,他终于和原清华大学的梅贻琦一起回到了台湾。

他回来后,立即当上了中央研究院院长,并长期在政府的休闲部担任要职。他知道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台湾的那些知识分子和"九步",最后等待他们的"精神领袖"双方一拍即合,准备大打一场。

晚年身在台湾的胡适,有两件大事想做:

第一,促进学术、文化、科技的独立与繁荣,全力扶持70年代那一代有能力的人才,并拟定《国家发展科学与培养人才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等要义,为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未来亚洲四小龙之一奠定基础;

第二,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威望,努力保护和扩大空室。他们曾直接或在幕后抵制蒋氏父子,反对蒋氏连任,支持组建反对势力。在政治事务上,他的最终目标和希望是实现国家的全面民主结构。

可惜,这样的环境,他的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也完全是以虎为皮,基本以悲愤告终,但他也为后来岛内的民主化进程埋下了火种。

当时他的情况有所改变,但生活还是很简朴,完全是一个穷书生。

他似乎更渴望预感到生命不多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白天,各种访客、会议、演讲;晚上,他常年熬夜的习惯没变,晚上11点以后,"我开始读书、写作、处理公务,经常到凌晨三四点"。

他年轻的时候,每天只是休息四五个小时。我还记得在《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里,他好像对唐德刚说过,一个每天睡五个小时以上的人是懒惰的。

晚年胡适的物质生活仍然是随意而独特的"奢侈品要求",也就是你穿的鞋子"必须用好的皮革定制"& mdash& mdash他对个人形象的关注,有老有少。

当时大陆对他的批评很激烈,很多以前的老师朋友都像寇侃一样攻击他。但胡适并不在意,他的心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打扰,只是很难过。幸运的是,孙起死回生,随父母回到台湾。胡适享受了一种天伦之乐。

每个周日,空空闲的时候,他就和孙子一起玩,一起叠很多纸玩具,还频频向三四岁的孙子道歉,说自己太笨什么的,一脸的无奈。但一切都不尽如人意。在他的晚年,最大的痛苦可能是他的小儿子胡思杜自杀的消息。

1958年5月,他实际上从"泛亚协会"胡思杜死在香江的电话里,但他差点摔到地上。但他没有再提起这件事,可能是拒绝相信,而且他死后的遗嘱也谈到了胡思杜的安排。

就这样,他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的招待会上,胡适在众人的注视下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演讲,心脏病发作,倒地而死。他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但可想而知,在秋风透窗的清晨,这位安徽人走得很安静,却带着许多说不出的遗憾。

他死后,除了书什么都没有,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他的老伴江冬秀可能会怀念,她经常看着儿媳妇"抱怨":"帮助穷书生,像百万富翁一样开支票,把我当穷人"。他还说他会继续"安装"像个慈善家,一脸无奈,苦笑。

然而,大家都知道,在现代中国的故事中,尽管有太多的沧桑和辉煌已经随风而逝,但"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一直是永恒的文化箴言,有着古老而又崭新的味道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