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只因长安没有他想要的一个东西(刘秀为什么把都城定在洛阳)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8 16:13

汉光武帝刘秀复辟汉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许多朋友不理解刘秀为什么搬到洛阳而不是直接留在长安。事实上,当刘秀定都洛阳时,长安还是一个混乱的标志。刘盆子被赤眉军立为傀儡皇帝,有30万大军。此时,刘秀留在长安并不容易。统一全国后,刘秀仍然继承了

西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兴建国子监,大理教授各种经典。刘秀究竟为什么放弃长安?其实那是因为长安有他想要却没有的东西。

唐代的长安城非常繁荣,它的繁荣是有物质基础的。此前,刘秀因为缺少一样东西,被迫放弃长安城,迁往洛阳。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在原本打算建都的洛阳登基。但张亮等人认为洛阳所在的伊洛盆地太小,距方圆只有几百里,土地薄,四面受敌。西汉最终在长安建都。200多年后,刘秀放弃长安,迁都洛阳。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干旱频繁。据统计,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3年),该地区共发生31次旱灾,平均7年一次,频率较高。而同期洛阳的旱灾只有7次,明显少于长安,且多发生在西汉后期,期间发生了6次旱灾。就关中地区的受灾程度而言,多为严重干旱。史书记载的大旱多达21次,也就是每10年就会有一次大旱,有的还造成了大量死亡。比如公元前107年夏(汉武帝第四年),关中"干旱让人渴死";再比如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丁原二年),关东"人或相食,方是两三千里"。

其次,西汉中后期关中地区经常发生蝗灾。蝗灾与干旱呈正相关,干旱之后往往是蝗灾。究其原因,一是气候变暖,早春气温变暖,导致土壤中的蝗卵在冬季死亡率低,蝗虫发生期早,造成蝗灾;第二,连年干旱容易导致河漫滩和洼地裸露,湖泊水库频繁脱水,土地干燥龟裂,适合蝗虫繁衍生存空 room。从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到公元23年(新朝黄帝四年),关中地区共发生12次蝗灾,平均频率为9年,而同期洛阳地区仅发生1次蝗灾。

最后,由于干旱,关中地区粮食运输能力下降,导致粮食供给能力下降。长安作为西汉帝国的首都,聚集了大量的皇室、官僚集团、驻军、平民等人群。仅汉平帝时期(公元前1年-公元6年),剔除郊区人口,长安人口就达25万。长安的粮食消耗惊人,关中地区却无法自给自足。西汉初年,长安每年从关东曹操运来数十万石粮食。汉武帝时期,沿渭河南岸开凿了一条从长安到黄河的运河,主要目的是运输关东粮食。草渠开放后,从关东进口的粮食从汉初的几十万石猛增至每年400多万石,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在位期间)每年高达600万石。

黄河、渭河、草渠是长安城的生命线,但草渠只用了七八十年左右。为何如此?渭河是一条有雨水补给的多沙河流。流量和泥沙的变化与流域内的降雨条件和地表植被密切相关。秦代至西汉中后期,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中上游植被未遭破坏,渭河航运条件优于后世。西汉后期,气候干燥。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没有强降雨,旱灾频发。汉武帝以后,气候仍然很干燥,干旱仍然频繁发生。气候干旱,关中的粮食在下降,需要从关东多运粮食。但与此同时,由于干旱,渭河水量减少,水运能力降低甚至受阻,运输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长安的需要。

总之,由于西汉中后期关中地区气候异常、干旱和蝗灾频发,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下降,农业歉收,经济萧条。再加上长安粮食供应困难,导致其作为首都的地缘优势丧失。再加上战争的破坏,长安城已经不具备建都的基本条件。所以在公元23年,东汉帝国诞生后,刘秀迁至洛阳,后来洛阳成为曹魏、西晋和北魏四个朝代的首都。所以,刘秀放弃了长安,因为缺少这个东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