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黑了曹操多少次?很多事情都不是曹操所为(罗贯中洗白曹操)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8 13:39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尊刘贬曹"社会主流和三国演义,绝对是有良心的背锅男。在罗贯中笔下,曹操背了很多锅,明明不是他自己做的,现在有人一提就直接扣在曹操头上。很明显,曹操不是那种人,没有那些人格,总是黑到没人认识。不知道,如果真的曹操知道了这些,

会不会掀棺板?那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东西是被曹操黑的?

曹操之所以总是那么黑,一方面是社会思想,一方面是小说的需要。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尊刘贬曹的思想早在南宋就已形成。众所周知,南宋的统治阶级永远是和"软弱无能"当这样的词放在一起时,它们被称为"南宋"是因为长江以北大片土地失守,只剩下南方,首都被迫迁都。他们的情况有点类似于《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为了让百姓安于现状,他们把刘备当祖宗,把曹操当国贼,以此来消除百姓恢复河山的欲望。

另一方面,小说的需要。小说看重的,自然是故事。有冲突就有对抗,就有戏。怎么会有人喜欢看呢?三国时期,魏和蜀是最矛盾的国家,因此这两个国家成为后世重点描写的对象和讨论最多的点。相对来说,东吴似乎没有存在感。虽然在历史上一直很活跃,但在后人眼中却往往被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怎么能体验到一种非常明显的"如果罗贯中不怪曹操呢?正面"用"恶"冲突呢?那么《三国演义》中,曹操到底被黑了几次?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片段。

杀了吕伯奢。原著中,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为了招待曹操,磨刀杀猪,但曹操以为他们要杀自己,干脆把他们都杀了。结果杀了他们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误会了,却留下了一句话"我宁愿责怪全世界,也不愿教全世界责怪我"之后,他逃走了。

然而这段话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魏书》上说,曹操路过家,当时不在,但他的家人觊觎曹操的财物和马匹。为了自保,曹操不得不杀光他们。

杨修之死。这不仅仅是杨修的死。对于杨修,恐怕曹操并不"嫉妒"。《三国演义》用一些例子说明曹操嫉妒杨修,但他有点偏心。从杨修的行动来看,充其量他有点小聪明,反应快,能一下子看清重点,但不知道如何收敛。而能招天下英才的曹操,不可能对杨修的聪明有什么想法"嫉妒"心?顶多就是有点不舒服。这些是不舒服的,在"鸡肋事件"终于爆发了。

杨修可以看出曹操很沮丧,但他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在这个时候让消息传出去。这是在军队,任何动静都会使军心不稳。万一出现转机,原来的劣势就会变成优势,就有机会了。这"收拾好你的东西,离开"这个想法不会被抛到一边吗?但偏偏杨修说的是实话,而曹操的说法又极其隐晦,于是杨修就打了枪,当然也只是一枪。

只是,这只是民间版本,但即便如此,曹操杀他也没有错,他也不是故意找茬,而是杨修自己太死了。从历史上看,杨修的死因一直无法探究,只知道它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一是他参与了罢官,二是杨修及其父杨彪的政治理念与曹操的政治理念不相容甚至冲突。他们是政敌,曹和不能放过他。

抱着天子。因为一个"进位"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汉献帝刘勰在曹操手里没有做皇帝的尊严。其实当时的人,尤其是皇帝,能够保全性命,是极其幸运的,这要感谢曹操。从登基那天起,刘勰就注定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他只是一个象征,真正的权力不在他自己手里。所以,谁要是能抓住他,他就能有发号施令的资本。曹操看得懂,袁绍看不懂。

献帝搬到了东方,因为皇宫经常缺钱。曹操抓住机会,经常给刘协提供食物和器皿。此外,如果没有曹操的帮助,汉献帝和他的大臣们也不会幸存下来。当他们到达洛阳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官员们没有东西吃,只能自己收集杂草种子。没时间吃饭,有的甚至饿死了。曹操虽然抓住了机会,但不得不说汉献帝的命也是曹操救的。

不仅如此,曹操对汉献帝的态度,除了把他捧在手里,完全就是一个臣子对皇帝的态度。虽然曹操别有用心,但毕竟你是天子,也不乏生命保障和尊重。汉献帝也给了曹操他想要的,官职、地位、权力。

如果把汉献帝放在外面,就是一盏明灯。谁不希望他完成自己的大业,但谁又能保证他能比在曹操手里过得更好呢?最后汉献帝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了曹丕,他没有直接被杀。相反,他安然度过了余生,这是乱世难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