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都没能封侯?其实只差一点点运气(飞将军李广的悲惨一生)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8 05:52

李广,飞将军,西汉名将。他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很受重视,也是抗击匈奴的大将。但对李广来说,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也许就是没能封侯。虽然成就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但李广的名声也让匈奴人望而生畏,所以他有"费将军"被称为。那李广为什么直到死都不封侯呢

?感觉李广真的有点倒霉。历史上有太多不可预知的机遇。如果李广能在一两次世界大战中幸运一点,结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飞将军,李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他也留下了许多谜团,其中最大的是:李广与匈奴交战70余次,司马迁评价他为"桃子和李子什么都不说,但是他们自己走自己的路",可是为什么不能封侯呢?汉代竹简的考古发现,从侧面揭示了这一永恒之谜,颠覆了传统认知。

关于李广难封,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李广缺乏机会。汉武帝认为李广运势不好,不准李广参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各带领五万骑兵穿越大漠,去探察匈奴。不准李广参加远征,李广三番五次申请。无奈之下,汉武帝同意让他做前将军。

但据史书记载,卫青是受汉武帝指示,阻止李广直接面对匈奴单于的,只是因为李广运气不好!

将军清漪被警告说,李广年老体衰,性情古怪,不能为所欲为。

于是,卫青带领公孙敖等人攻打匈奴单于本部,让李广从东路派兵夹击。但东路迂回,缺少水草,必然无法并行。最终李广迷失了方向,错过了一次建功封侯的机会。因为迷失了方向,不能按时进攻匈奴。李广不想被书法家质疑,于是拔剑自杀。

按照传统的看法,以李广志的胆识,如果汉武帝给他一个机会,那么李广封侯指日可待,这不是后世学者所想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悲伤。但是考古发现的很多汉简,揭示了李广难以被封的真正原因!

卢柯在七月和九月骑进30号井制造麻烦。卢柯从长城骑了80多次。路虎骑了30多辆车,造成了交通堵塞。只见卢三四百骑。鲁骑了四次,停在苍溪,放了马,骑了六十多次,停在金谷坎塞。卢柯骑了二十几年,拣了一片沙,略(掠)了日本兵赵改中。卢柯骑着马像运河一样向北走了90天,但只有一个人被杀,偷了官员的三块石头,一把弩,十二支箭,牛一和无数的衣服。司马宜昌将骑182人从都尉。

同时,汉简中匈奴的入侵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即"秋天放牧粮草过冬"而且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

所以从汉简中不难看出,匈奴的小规模入侵数不胜数,属于日常的侵略战争,比如后来的辽夏' "割草谷"同样,匈奴人把汉人当成肥羊。一时兴起,一些匈奴人会抢劫他们。这种侵犯抢劫行为,可能是上层组织,也可能是牧民的自发行为。

那么,这和飞将军李广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由于汉匈之间最常见的战争就是这种竹简中记载的小规模劫掠,李广作为边郡太守40多年,一生"七十多次战斗",大部分应该是为了对付匈奴的劫掠反击。需要注意的是,李光作为边郡太守,自然不会参与每一次反击,所以70多次并不算少。

关于李光边的职业,史书上有一段很奇怪的记载:李光好像是个救火队长,他是来北方边陲县城转的。加上匈奴人对他的敬畏,就称他"韩志飞将军",以及上面的竹简,不难有这样的推测,李广极其擅长小规模反击。一旦到了某个地区做太守,匈奴就不敢劫掠了,会去别的地方,所以过一段时间汉武帝就要收他"转移到重灾区灭火"所以会在北部边陲县城掉头。

如果这个推论是正确的,那就说明李广善于应对小规模的战争,而不善于应对大规模的作战,他的军事成就自然有限。而汉朝承袭秦制,以战功封爵,所以不是李广难封的问题,而是他自身能力不足。

对于这种推测,历史记载也支持这一点。

公元前129年,李广以魏延为大将军,率领一万骑兵第一次进攻匈奴,但最终战败被俘。虽然有客观原因,是匈奴的优势兵力,但是作为主将被俘,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公元前123年,李广调任大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许多将军杀死并俘虏了敌人,但李广的部队贡献甚微。

公元前120年,李广率领4000骑兵,张骞率领10000骑兵,分两路。随即,李广遭遇匈奴左四万人,而张骞却晚了一天。最后李广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任何奖励。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最终李广"军队失去了方向或者迷失了方向",没能及时和卫青合击匈奴单于。

由此可见,不是汉武帝不给他机会,而是李广在大规模作战的指挥能力上还有很多不足。当然,李广的运势不太好,总是遇到高人一等的敌人,这很难解释。毕竟有时候运气就是运气,但有时候能力决定运气(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人怎么就没迷过路呢?)。为此,许多学者指出"李广封难应该自己找原因"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客观事实。

总的来说,从李广出道之日起,几乎就是一"江豆"奋勇作战,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而不是"姜帅"或者"常规"。从正面看,李广可以;李广指挥不了军队。

程并不知道,他和李广一样,都是汉朝边郡有名的军人,但程并不知道李广愿意为他卖命,而是"李广治军容易,但如果敌人突然袭击,是挡不住的"。显然,李广治军更适合领导小规模作战。大规模运营怎么能不严格监管?

其实明朝的戚继光对此看得很透彻,所谓"偷马打出纳处被视为备边的长久之策,而说到冲进去,就意味着一定不能对抗,不能公开对抗"李广经常打小规模反击,也习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会"开放和相对"。但是,没有一场公开的、比较大的战役,李广怎么可能取得战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