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年为何与左宗棠决裂(曾国藩为什么决裂左宗棠)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7 03:52

左和曾国藩都是晚清名臣。他们几乎同龄。曾国藩只比左大一岁。两人都是湖南老乡,同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了财。他们的名声和成就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无论是在坊间还是史料记载中,都无疑表明了他们的关系在最后一个时期处于决裂状态。

左的崛起与曾国藩有

关系吗?他们两个是谁?谁是恩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决裂呢?我们必须逐一澄清这些问题。

曾国藩和左一起共事了十多年。从时间上看,他们应该是很亲密的朋友,事实上也确实是,但还是因为一件事分手了。

从学术角度来看,曾国藩是秀才,左是举人。虽然他们都是学者,但学者的地位比举人高得多。古代文人出身是做官的。就算左最后住在庙里,他也只是书生出身,会被其他同僚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两人都是湘军的最高领导人。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所以这也是老左。

世人对曾国藩评价极高,主要是说他的生活规律和格局,但个人认为,曾国藩最大的长处是他懂得成人之美。他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善于使用人才。最重要的是,他从来不做阻碍人才未来发展的事情。从做人的角度来说,曾国藩堪称君子。但就左的崛起而言,曾国藩无非是迁就别人,因为无论曾国藩是阻碍还是推荐,左都将是左。左成功的一大因素是他个人的原因,这与李鸿章的原因不同。(李鸿章最大的恩人是曾国藩)

左与曾国藩的出身不同。虽然都是地主,但左家是没落的地主家庭,曾家是大地主。什么是衰落?由于是地主家庭,所以左和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不同的。由于家庭原因,左很早就被女婿收养。对于男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像左这样顶天立地的人来说,这就更不好说了。与曾国藩不同,曾国藩做官之前,基本上是伸手入不敷出。他不必考虑生计,只需要专心学习。

左的思想深受林则徐(《湘江夜话》)和魏源的影响,这注定了左的一生是辉煌的。受君臣思想束缚的左,非常爱国,注重经世致用,所以左能成为民族英雄,曾国藩却不能。

曾国藩从小受到朱成理学的教育,头脑中充满了名利。当然,曾国藩的个人能力也很强,非常自律,所以他的人生轨迹是一种极度压抑和条条框框下的运动。不管你做什么,如果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只要你遵循制度内的规则,你最终会有所收获。可能曾国藩的个人体制超出了常人的逻辑,所以注定了他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简单评论一下,大致可以理解为:左的人生信念是先爱国后忠君,而曾国藩的人生信念是不爱国而忠君。这是曾与左的最大区别。

左虽然大器晚成,但人脉也很广。许多人认为左亏欠了曾国藩。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如果你一个一个的举证,可能一年都写不完。在这里,我就重点说一下。

首先,左曾经是湖南巡抚张和罗的知客,这两位巡抚都听左的话。(左曾夸口说,诸葛亮当时确实很有才华,尤其是军事才能。)当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奉朝廷之命,在家乡湖南设立应永。这一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得以崛起,与左一起出谋划策。特别是湘军能够在湘作战,这一幕后战略,在财力、人力、物力上都是左在操持。那些州长只是在官方文件上盖了个章,签了名。由此可见,左当时虽未正式入仕,但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湖南官场。

其次,左早已与两江总督陶澍(陶澍是湖南安化人,清朝道光年间重臣,曾谥号太保太子)成了儿女亲家。谥号和左一度成为强后第三名。一番交谈后,陶澍提出要结婚,后来陶澍死了。

所以,我在第二点里说过,曾国藩对左的情分无非是迁就人。而且在初期湘军不利的情况下,曾国藩一度被革职,后来又被启用,这也是左在暗中保护(参谋总长)的最大好处。这也导致曾国藩重掌帅印,左辅桥(左候补四级京唐官跟随曾国藩办军务)

后来湘军越打越勇,形势开始逆转。为了解决东南各省的问题,清政府不得不严重依赖曾国藩,命令他控制江浙皖赣四省的军事。这种权力超出了汉族官员的职能。由此看来,此时的八旗绿营已经不是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清朝的支柱是汉族地主武装(以湘军为例)。

但是皇权是封建王朝最不可侵犯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江山。所以,在不得不用曾国藩的情况下,清朝不得不找一个与他平起平坐的人作为制衡,这个人就是左。当时清政府以跳级的方式提拔左为闽浙总督,总督的位置不会由曾国藩掌控,所以曾国藩对此也颇有怨言,而左的性格向来叛逆。

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由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的死亡真相引发的。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征服了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荃命令手下在金陵城内大肆劫掠。曾国藩其实默许了这件事,但也不是密不透风。这件事传到朝廷后,曾国藩对弟弟及其部下百般庇护。他试图宣扬战功来掩盖士兵的暴行。在他向朝廷的陈述中,他说"就算傀儡师没被火烧死,也会死在乱军中"。

左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他反驳曾国藩说伪少爷已经出逃,有人想立少爷搞大事。左此举无疑是在打曾国藩的脸,让他无法自圆其说。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和左从此断绝了书信往来,一刀两断。

事实上,洪天贵福真的逃脱了,最后落入沈葆桢手中。

在曾国藩去世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以为曾国藩走了,最高兴的人应该是左了。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左送来了一副挽联,寥寥数语,概括了曾与左的关系,如下:

求国家之忠,知人之智,不如傅园;团结如金,攻错石头,万劫不复。——左唐宗

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情世故。也许曾国藩在泉下心知肚明,老对手这么看得起自己,也能睡得着觉。

左与曾国藩相识于平定太平天国,同时发迹于平定太平天国。最后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而分道扬镳。虽然两人在很多理念上有所不同,但在左督西北军务期间(未出兵阿古拜,曾国藩死时),曾国藩尽最大努力为左西征发声。在公开场合,曾国藩放下个人恩怨,被认为是一种模式。

但曾国藩最大的继承人李鸿章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百般阻挠左远征阿骨打,甚至提出放弃故土遗志,拿出一份"海防"还有"塞防御"虽然当时曾国藩已经死了,但我们不得不思考李鸿章的态度是否受到曾国藩的很大影响。最后,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绩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在国家安全和抵抗外敌入侵方面几乎毫无建树。然而,左后来成为民族英雄,载入史册。

如今世人对曾国藩推崇备至,却很少赞美左唐宗的声音。是因为这个世界名利的诱惑高于爱国精神的传承吗?还是因为人性使然,多学点尔虞我诈远胜于恪守真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