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严重的热灾发生在哪个朝代超万人被热死(中国古代热死的有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7 02:52

我们经常听说洪水和火灾,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热灾害吗?热害也是一种自然灾害,因为天气太热造成的灾害统称为热害。或许与现代相比,酷暑灾害对古人的伤害会更大。在长期高温天气下,人们不仅会中暑,还会减少河流流量,导致水资源不足。古代有严重的热灾,死了

很多人。这次我要讲一个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一次热灾,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乾隆八年爆发"热灾"

这是湖北省博物馆的藏品"粉彩莲花杯",产于清朝光绪年间。它的形状非常漂亮,花梗是空,和花瓣连在一起,起到吸管的作用。这么漂亮的文物有什么作用?答:古代文人习惯在炎热的夏季喝冷饮。

古代没有空 key,但古人也有很多消暑的方法,喝冷饮就是其中之一。在宋代,梦梁璐记载:"就像在三伏天一样热...翰林奉命供应冰雪...来消暑。"在宋代的大街小巷,冷饮随处可见,冰雪凉饺、荔枝浆水、香醇饮料,绝对不含人工色素。

但不要以为有了冷饮,古人就能对抗酷暑。历史上,宋朝和清朝都有"热灾"人活活热死的情况一度成为皇帝最担心的事情。其中,叫做"史上最热"1743年,乾隆八年,夏天来了。天气有多热?

现代人很难想象,在那一年,京城酷暑成灾。7月14日至25日,短短12天,京畿大地高温死亡1.14万人(据史料和地方志)!不仅北方如此,南方也是如此。

当年史书记载的热灾多达48起,不仅涵盖北京,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半个中国进入"烧烤模式"地方官员关于天气炎热的报告源源不断地送到乾隆皇帝的案头,但乾隆皇帝完全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想出一些无用的办法。

从乾隆八年的县志中的一些史料,可以了解这次的热灾有多严重。首先,酷暑灾害震惊了来华传教的外国人。当时,一位名叫宋俊荣的法国传教士正在北京旅行。他目睹了人们因炎热而生病和死亡,并在发回巴黎的报告中写道:

"北京的老人说他从未见过像今年7月这样的高温.....从13日开始,酷热难耐,许多人中暑死亡,引起大范围恐慌。"按照宋俊荣的说法,北京附近热死的大多是穷人,尤其是热不了的胖子,这也是有道理的。

其次,地方县志已经用文字记录了热度情况。乍一看,每一段似乎都有些夸张。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些地方串起谎言。比如《天津县志》记载:"泥土和石头被烧焦,金子从桅顶流出,许多人热死了..."《高邑县志》记载:"墙上的重阴也像火一样燃烧着,日本和中国的铅锡都融化了,很多人渴死了。"

温度有多高?

连金属都不耐高温直接融化,可见热度已经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现代气象学家计算过,乾隆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酷暑达到顶峰,气温44.4℃,相当极端。而且在那之前的五天,北京附近的气温都超过了40℃。

死在京畿道地热区的人只是当年因为高温而死的人。如果再算上其他地方的数据,当年的热灾严重程度会大大增加。乾隆皇帝特意命人在京城分发药物,以减少中暑伤亡,但这是杯水车薪,无法阻止热灾的蔓延。

乾隆皇帝还写了一首诗来记录他面对酷暑灾难的心情:"冰盘雪筏,转寒光,辗转苦烦,心挨着贵州,李。"也就是说,虽然我在皇宫里有冰盘吃,有凉席睡,凉爽舒适,但只要一想到那些还在受酷暑煎熬的人,我就被酷暑烦闷。

在古代,这种灾难通常被认为与国王有关,因为皇帝是"田字",神命,所以神罚,皇帝"给罪人的信"表示深刻反省,希望上帝能怜悯人民。乾隆皇帝也想到了这一点,立了这样的遗嘱:

"余,自五月以来,天气又干又热,热气腾腾,比去年更甚。明朝从天上挂个像以示警告,我晚上放不下心事,都是因为我的弓"当然,这个圣旨并没有实际作用,热浪还在滚滚而来,这只是乾隆皇帝为了安抚人心而采取的措施。

据统计,从10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过19次极端事件"夏天"。宋朝发生热灾的时候,很多人连一杯水都喝不起,泉水干涸,树木被烤死,热灾来袭干旱饿死的场景是我们坐在空房间里无法想象的。

热浪绵延千里,仿佛永无止境。古人优雅的消暑手段,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经典水浒传里,白日鼠白胜唱:"农夫心如汤,公孙太子摇扇"说明古代贵族消暑的快感对于平民来说是一种奢侈。

据清朝的晴雨记录,当年7月26日,京城下了一场小雨,暑气稍有缓解,但随之而来的大旱又一次让乾隆皇帝不知所措。直到乾隆九年六月,华北地区的暴雨干旱才得到有效缓解。比起古人,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有了空 wifi,有了西瓜冰箱,要快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