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的夏季有多炎热?热死了多少人?(乾隆热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7 02:00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极端天气,比如明末小冰期,所谓"中国最热的夏天"8年夏天。虽然前者的危害远远大于后者,但乾隆年夏发生的长达8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然后,在这"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发生了什

么事?天气有多热?

按照科学标准,它叫"持续多日达到35℃以上的高温。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之为"热灾"。热灾害的频率极低。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认为有四次"在1900年以前的中国。暖期",有四个对应"寒冷期"而且它们经常交替出现。

明末小冰期,中国大地陷入严寒,人口迅速减少一半。清朝建立后,小冰期逐渐结束,但高温天气越来越多,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极端高温天气彻底爆发,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季出现。

今年夏天,高温席卷半个中国,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都被酷暑笼罩。有很多史料记载了当时的极端高温,比如《续东华录》:"六月,陈冰(七月二十五日),史静舒威。"《续天津县志》载:"(天津)五月又苦又热,泥土和石头都被烤焦了,金子从桅顶流出,许多人热死了。"《高邑县志》载:"(河北高邑)5月28日(7月19日)至6月6日(7月26日),酷暑难耐,城墙沉重,阴云密布,日本和中国的铅、锡销售一空,许多人渴死。"甘龙《浮山县志》载:"夏天和五月很热,很多行人被杀。首都更惨,有些飘在北京的商贩热死了。"

八年前的乾隆,中国还没有发生过热灾难。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均遭受酷暑灾害,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记载:"五月是大飑,植物枯萎,所有的春天都枯竭了。"由于天气炎热,对水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每趟一百块,江淮一杯水几十块"。这个价格真是"贵如石油"是的。但嘉定八年夏,水贵如油,乾隆八年夏,则"许多人渴死了。,"路上很多行人被撞死",甚至"那些在北京漂人交易的也是热死"可想而知当时的热度。

而且由于北京地处极热天气中心,人口众多,北京的情况最为严峻。当时住在北京的法国牧师A. Gaubil在一份送往巴黎的目击者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说,他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自7月13日以来,酷暑难耐,许多穷人和胖子的死亡引起了广泛的恐慌。这些人经常突然死亡,后来在路上、街上或室内被发现,许多基督徒为此祈祷"、"在皇帝的命令下,官员们讨论如何救济人民,并在街上和城门分发药物"、"据高级官员统计,7月14日至25日,北京郊区和城市已有11400人中暑死亡。"

如何从描述酷暑的古代文字记载中推断出具体的温度,一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清代乾隆时期的大量文献记载和北京早期的一些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专家借助诸多文献推算,乾隆八年夏季,7月20日至25日气温高于40℃,25日最高气温超过44℃。这个极端温度记录一直没有被打破。即使在1942年和1999年夏季,华北地区也出现了极端高温,最高气温仅为42.6℃和42.2℃,比甘龙八年夏季最高气温低2℃左右。

根据气象记录,这次极端高温事件是由于暖高压系统长期控制华北地区造成的。直到7月26日,华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冷空 gas活动,高温才逐渐消退。

在古代,对付高温天气也不是没有手段。早在周朝,人们就知道如何储存冰,并用它来降温。《诗经》写道:"第二天切冰冲,第三天灵隐满意。"也就是说,当时的贵族会让自己的仆人切冰块,藏在冰室里备用。东汉末年,"空传送室"。工匠们在房间下面挖深井收集冷空气,然后用它来控制房间的温度。冬天热空气从深井里出来,夏天是暖气,让房间冬暖夏凉。在唐朝,人们甚至学会了制冰。唐朝末年,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的硝石,然后他们发现溶于水的硝石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于是工匠们开始用硝石制冰,使得夏天制冰成为可能。

经历了八年的酷暑,富裕家庭自然想尽办法避暑。据记载,这一年乾隆皇帝在夏天义忍无可忍,写下了《热》这首诗:"冰盘雪筏,转寒光。展转苦烦,心挨着贵州黎巴嫩。"然而,尽管甘龙写了这些,他并没有真正和人民在一起。为了避暑,乾隆夏天来到避暑山庄,很少住在故宫。北京的王公贵族可以"逃"大部分都跑了,跑不掉的只能高价买冰水降温。

然而,这些避暑胜地只供王公贵族享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真的是一场灾难。据官方统计,今年夏天死于发烧的人数达到11400人,但实际数字肯定高于此。因此,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对甘龙这样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插曲,但对许多人来说,它是夺走他们生命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