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多节俭?吃饭的时候只有一个肉菜(曹操吃饭掉桌子上为什么还吃)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7 00:13

曹操每餐都吃什么菜?如果不了解曹操,很多人可能会想象他会受到皇帝般的待遇。每一顿饭都是好菜,但是你懂一点就会知道,曹操其实很节俭。与人们的想象相比,曹可以说是极其单纯。那么他有多节俭呢?我们来看看这些例子,你就知道了。

曹操被认为是"在东汉和

三国时期;讴歌"他的政治、军事、文学才能都是极致;它的节俭也是极致。

很多人可能把曹操的政治、军事、文学才能和他生活上的节俭割裂开来,但其实曹操的节俭和其他才能是相通的。他的诚实促成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培养了他的正直。

节俭清廉,家里晚饭只有一个荤菜,不允许烧香。

先说曹操生活上的节俭。读者已经很熟悉的故事我就不赘述了,就挑几个细节说说吧。

在曹操的《内诫》中,有这样一条:"孤独是无法用严格的工具来装饰的。"我不喜欢华丽而显眼的器具。例如,手提箱是用竹子做的,内衬粗布。用丝绸衣服和粗布做衬里"。曹操带着这么简陋的皮箱上前线,这是他的常态。"这种单独的普通用途也是"。

至于吃的,在家吃无非就是"一块肉",是一道荤菜。就连曹夫人也请她弟弟一家吃饭,没有鱼也没有肉,所以她很孤独。

东汉时期,人们喜欢熏香。比如曹操的谋士于迅,就被称为"荀玲香",或者"凌君香",说明这个于迅喜欢熏香。据《襄阳纪》记载,每坐一处,便香三日。于迅是曹操的部下,他的经济条件不会比曹操好。他有这么大的香火,这说明曹还是买得起的。谁知道曹操不擅长这个?在他的内在戒律中,他说:昨天,当世界第一次被决定的时候,我禁止在我的房子里烧香。"曹操的女儿也爱美,但赶不上这个时尚。后来,她嫁给了汉献帝。因为是皇家标准,她最后抽了香。曹操也后悔了,说不能禁止嫁出去的女儿熏香。"仇恨是不够的",恨不能执行当初的禁香令。

当然曹操也不是不灵活,所以为了祛除室内异味,允许他适当焚香时也有例外。当时估计熏香还能起到空空气清新剂的作用,能去除室内异味,曹操就答应了"如果房子不干净,就听燃烧的枫树胶和向辉"。这纯粹是从实用的角度来香火,是必须要做的。

曹操至死都很孤独,临死前还命令家里的女人要养活自己。

从这些细节来看,曹操对物质享受兴趣不大。为什么?

使命感强"不是自己的我不敢自私"自我期望

历史上清正廉明的人,一般都是有使命感的人。这类人对事业充满热情,对事业有强烈的渴望,但对物质欲望无动于衷。曹操就属于这种人。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汉献帝想封曹操为魏王。曹操在给汉献帝回信谈自己的期望时,有这样一句话:"不是亲生的我不敢自私。"也就是说,我的身体不属于我个人,我不敢只关心自己,所以我没有私心。这句话虽然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但曹操并不是为了私利才出山的。他是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

曹操最初的人生规划是做县令"建立声誉","去掉残渣和污物",去除当地的丑恶现象,让世人了解他的野心,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后来形势所迫,他不得不回家,但并不急着找工作。相反,他计划花二十年时间努力学习和锻炼。"秋冬夏读,冬春拍"。但迫于形势,他的主观愿望无法实现,不得不出山北伐。"招摇撞骗为国出力"。

呆在家里,他读书打猎;出来,他求贼立功。进退之间,他几乎没有私心,只有使命感。没有自私和贪婪,你可以为你的事业腾出更多的空空间。其实他也给智慧空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这样他的职业生涯会更舒服。

庄子云:"沉溺于情欲的人是浅薄的。"太贪心的人不聪明,但智慧是个问题。曹操经常吹嘘自己的智慧。他去西北打马超的时候,身边聚集了很多人。曹操指着自己的脑袋自豪地说,乡亲们,我没什么可看的,也不是什么超人,只是脑子里多了一点智谋。"只有更多的智慧"。为什么"多智"?和他对物欲的漠视有很大关系。

因此,舒威记载说,每次曹操临阵退缩时意为休闲",若无其事,然后"变化如神"。来自"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冷静的,他在冷静中看到了冷漠,也从冷漠中生出了智慧。所以他打冷战也不慌,经常能克敌制胜。其实这和诸葛亮挺像的。

只有诚实和自私,我们才能丰富地为他服务。至于曹操的慷慨,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也都知道,老曹对关公是够慷慨的: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一蹄金上马,一蹄银下马;他们还送来了长袍和赤兔。细节有些夸张,但还是有历史依据的。史书记载他"得了美事,就立功,立功有赏,对钱也不吝啬"如果你得到了奢侈品,你会立即把它们送给那些有功绩的人。只要信用等级够,绝对不会放过你女儿。正是因为曹操对自己吝啬,清除了自己的贪欲,才能腾出那么多财富来回报别人。这也是给智慧腾出空间的一种表现空。

所以曹操的节俭清廉,培养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成就了他的大业。在东汉末年纷争不断的时代,如果贪欲过重,就会阻碍智谋的施展,被其他军阀消灭只是分分钟的事情。比如董卓,袁术,公孙瓒,有段时间都是英雄。而董卓和公孙瓒修建私堡,囤积粮食财宝,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死得最早。袁术称帝,极尽奢华,"真是浪费"结果他死的最早。临死前嫌饭太糙,要蜂蜜。可见,清廉不仅是一种个人品格素养,也是一种必要的政治和军事素养。

历史秘闻曹操赏赐关羽或通过牙齿解救。

看历史人物不仅要看自身修养,还要看时代。时代也在塑造人物。更具体地说,是时代的需要在塑造人物。

曹操出来创业的时候,正是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东汉时期的社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到处都是饥荒,粮草供应很成问题。曹操和吕布在北方激战,屡次退兵。不是打吕布,而是粮草告罄,不得不回去找。

你还记得陈琳为袁绍写的声讨曹操,讽刺曹操派"摸金队长"挖坟墓。据说东汉末年中国的黄金存量突然大幅下降,是因为百姓害怕黄巾起义,从而埋藏了大量黄金。这也揭示了一个点:曹操集团的财务非常紧张。

因此,曹操不得不节省开支,以最大限度地供应他的军事集团的运作。比如他的《宣导令》里提到他所有的乐团都是步行上班不用马,他们还精简了人员,目的是"爱马为兵,爱粮为兵"。把它保存起来,供给前线一切。

在曹操的文献中,也可以看到他寒酸的样子。曹操的《军政令》中提到,袁绍打仗的时候,老袁有一万副优质甲胄,而老曹只有二十副。老袁有300件战马甲,老曹只有不到十件。

物力是硬的,曹操要想打败袁绍,就不能节衣缩食地使用战略物资。曹操厚赏关羽的时候,正好是他和袁绍决战之前,是最寒酸的时候。老曹为了留住人才,大概是把关羽从牙缝里救了出来。关羽也是个聪明人。一方面,他是一个不为物欲所动的名人。另一方面,他可能知道老曹不容易,所以临走前把印章都还了。

所以我们很能理解为什么曹操拿着厚厚的财政统计本和人口户口本,拿着袁绍的邺城时喜出望外。

总之,曹操的节俭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军事形势。他的个人修养符合时代的需要,也符合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他成功了。

曹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对事业和财富关系的处理,对物质生活的冷漠和清廉,仍值得后人学习。而他在历史上的成就应该和他的生活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