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真是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6 22:39

很久以前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辩证法是一种反驳的精神文化。有了辩证法,人类就能学会感知事物之间的差异。"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判断力,与之共存,无论是对善举的褒奖还是批判,都能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但是如果有人否认一段历史呢?会不会一部历史

的真假?那么我们该如何辩护呢?

郑和西洋被纪念。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船只和水手数量最多的一次航行。这七次航行"去西方",不仅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了更多的新事物,开辟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在历史上存在意义重大。据史书记载,自太平盛世以来,凡是会指挥海面的人都会夸耀太平盛世,所以传说太监三宝下西洋,这是明初的一件大事。

孙中山先生钦佩地说:"正是郑和能够在14个月内造出64艘船,载着28000人巡游南亚,在海外示威,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直到现在,南洋的土著人还记得三宝的英雄遗产,可以用坚强来形容!"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罗茂登还写了一本书《三宝太监通俗演义》。1947年和1983年,中国政府分别以该次航行的两位发起人明成祖和明玄宗的名字以及这次航行的参与者的名字来命名中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

比如南沙群岛有郑和礁和印青礁;西沙群岛包括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此外,我国还发行了纪念邮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2005年7月11日,它被命名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郑和下西洋自然难免有人反对,但不能改变的是,郑和下西洋确实是一项壮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非凡意义可见一斑。现在如果有人告诉你,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个骗局。你会相信吗

华裔加拿大医生:郑和下西洋是杜撰的。

林燕萍是一名华裔加拿大医生。作为一名工程博士,他发现了这个活动,并"事实"与此相反,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真的很难相信明朝能做出如此大规模的举动。

他在文献中,从工程学的角度,提到按照明朝的生产技术,宝船无法满足下西洋的条件。他的理由如下:第一,根据史书,"郑和下西洋"规模巨大,参与者众多,但为什么没有多少可靠的史书详细记录这次下西洋之行?

纵观所有文献,只能参考小说《三宝太监西游通俗演义》,一本小说。如何才能完全确定它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记录?毕竟《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违背事实的东西。

其次,《明史》中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宝船长约140米,宽约57米。这样算下来,它的排水量在3万吨左右,总吨位应该达到1400万吨。3万吨的排水量就够了"大船"的标题。

中国海军总吨位只有400万吨,美国海军只有800万吨。郑和宝船是如何做到十几倍于现代海军舰艇吨位的?要达到这种效果,只有用钢做的船才有可能;对于只靠木头造船的明朝来说,造出这么大的船的可能性非常小,没有说服力。

如果郑和下西洋是真的,那么这种船的制作显然是违背事实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制作水平远没有现在发达,不可能制作出可以媲美现代的大型物件。

而且远洋航行一定要用尖底船,这是目前航海确认的航海知识,而且经过考古证实,南京明代造船遗址建造的船都是平底船,根本不存在尖底船这种东西。开着平底船,恐怕郑和船队抵挡不了海峡的风浪。它怎么能航行?

最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迪残暴成性,杀人如麻。谁能想到他为什么派遣郑和作为和平使者下西洋?所以基于此,林燕平的结论是:事情的真相是,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是明成祖为了显示国力,满足自己作为中国大国的虚荣心而编造的一段历史。

外国网友推翻了中国医生的猜测,其言论一针见血。

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争论很大。很多人都站出来反驳这个神奇的医生。没想到,很多外国网友也站出来推翻了林燕平博士的言论,这"切中要害"。

有外国网友"演示文稿"。一位在澳大利亚北部热带地区长大的澳大利亚网友表示,他知道很多证据来证明这件事的真实性。他提到:"900年前,来自中国和非洲的硬币在中国北部海岸的一艘沉船上被发现。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发现的证据表明,在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之前,中国的船只上就有澳大利亚土著船员。而在澳大利亚土著的石雕上,有中国的帆船。"

三宝垄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住在三宝垄的网友说有一个"三公庙"之所以建这座庙,是为了纪念郑和的到来。生活在东非诸岛的居民留下了沉重的负担,声称他们的祖先来自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

此外,很多网友也提出了很多现有的证据。有网友留言:"在美国加州北部,发现了一艘中国大型沉船和许多沉没在泥滩中的文物。经过鉴定的碳14木材只有在1400年后才能使用。"

在相关书籍中,也提到:"中国帆船采用分体式结构,通过增加箱形截面来增加强度。"关于船的吨位,也有网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1962年在南京龙江造船厂遗址发现的巨大船尾舵或多或少证实了该船的大小。它的舵叶至少有100平方米,足以驾驶130到190米的船。"

郑和下西洋距今已有数百年,许多资料和记录已经失传。据《特殊地域周刊》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由兵部保管。

但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想看这份档案,就派兵部尚书仲翔到兵部去找,却被车夫刘大侠提前藏了起来。刘大侠是这样解释的:“三宝下西洋花费了几十万美元,死了几万军民。得到宝物有什么好处?即使旧文件还在,也应该销毁。你为什么还问?。"

《郑和下西洋》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它的丢失给后人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