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赋税制度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6 06:26

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人,除了看那些武侠,内政,外交,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这个国家对自己的人民好不好。除了天下大乱,人民的生活更依赖于什么?那么无疑就是这个朝代的税制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唐朝的税收制度,看看农民一年要交多少税。

租租制:富人可

以富,穷人不能太穷。

中学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唐朝的田赋制度,叫做"租一首平庸的曲子"。

租金是什么?

假设你是男性,出生于初唐,那么当你18岁成年时,国家会给你100亩土地

这100亩地,有20亩叫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代,相当于你家的私有财产;另外80亩,叫库本登,60岁以后还国家,相当于租给你了,但是要交税。

你付多少税?每年每丁向国家缴纳两石小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约是200斤小米。

这个税负可以说很轻了。缴纳的收入比例是40%的税,也就是说,如果收获40公斤,就要缴纳1公斤的税。汉代是三十税一税,已经降低很多了。

这种由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叫做"租金"。

你可以心算一下,如果你有100亩地,是什么概念?嗯,一个正经的小地主。

虽然80亩要归国家,但是20亩永业田,三代之后,你们家也有60亩私有财产了。

但是要注意,你不能随意买卖你的永久农田。除非是特殊情况:人死了,家里穷得没地埋,可以卖永业田。

这看似不免费,其实是好事。不能私自卖地,一来可以防止土地兼并,二来可以防止那些"卖掉我的田地,我并不难过"我们家的败家子失去了一切。

为什么初唐分田给民的那么多?

这其实是北魏的延续"均田制"。北魏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导致大量田地荒芜,国家税收也减少,入不敷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北魏政府将控制的田地分给农民,农民向国家纳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

唐朝建立的时候,情况也差不多。

隋末战争后,唐力统一全国时,民生萧条,人口不足300万,比隋朝鼎盛时期的900万少了三分之二。

人口锐减,大量田地荒芜,于是唐朝延续"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人民,忽视税收,使生产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提高。

什么是平庸?

平庸是徭役,是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劳动。

一个国家,总会有很多公共工程,从修长城这种国防设施,到修道路、修运河,当然还有皇宫、官署。

那时候没有全职工人,我们只能靠人民来服务。这在各个朝代都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你是唐朝的农民,一年要服几天役?不多,20天。如果有闰月,加两天。相比汉朝的30天,大大减轻了你的负担。

今年全国项目少,不需要服务怎么办?然后你需要每天付三尺丝或者三尺七寸五分钱的布,二十天。历史上有个术语叫"转移服务代理"。

相反,如果今年政府项目很多,还需要服务20天以上的义务劳动吗?别担心,你不会吃亏的。如果你多工作25天,那么你家人的"Tune "(布)不用上交;在三十天的额外服务之后,你的租金和布料将被免除。

根据政府规定,每年额外劳动不得超过30天。

这是什么语气?

在古代农业社会,要形容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男耕女织,桑麻满圃。

家里男人在田里种田,女人在家养蚕织布。

男人种地要交房租,那么,我们的女同胞是不是也应该为国家做点贡献呢?

重要的是为国家贡献一些布料和丝绸。

每个家庭必须支付二十英尺的丝绸,三盎司的棉花或二十英尺的布和三磅的大麻,这被称为"Tune "。

汉唐税制之比较

本文介绍了租庸调,并简要比较了汉唐税制。

汉代时期,也是轻薄赋的典型。文帝甚至创造了一个历史:167年前,他颁布了"土地拆迁税"诏令,免除全国地租。

但是到了汉朝,田地自由买卖,结果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贵族士绅庄园万亩,穷人却是锥之地,只能租用地主的土地耕种。房东向房客收取高达十分之五的租金,但只向国家缴纳三十分之一。

就这样,地主富了,贫农苦了。

除了田地,盐、铁等商业也由私人商人经营。

但到了汉武帝时,国家对外战事频繁,军费激增,国库入不敷出。我们做什么呢汉武帝想了一个办法:让商人捐钱。

把包里的钱拿出来比较困难,商人捐款也不积极。

汉武帝不干了,天下之大,是不是王者之地,山川海疆都是我的?我允许你煮海取盐,开山炼铁。现在国家需要,你却不想出力?

好吧,以后自然资源收归国有,民营企业关门,盐铁变国有,收入归国库。

这种"盐铁政策"为人民经济戴上紧箍咒,不要让人民太富。

另一方面,因为大量的土地兼并,底层的人很穷。

相比之下,唐朝的租佃制让百姓"耕者有其田"。有丁的地方就有田,有丁的地方就有家,老婆孩子炕上热,挺好的。

在商业上,初唐没有限制。商人更加自由,不必纳税。当然代价是地位很低,士农工商排在最后。

这样,唐朝的富人可以很有钱,穷人却不会让你太穷。

不过我想强调一点,这种人的理想生活仅限于初唐。

为什么?往下看。

租和租的调子的瓦解

任何好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租平庸也不例外。

首先,土地划分不够。

初唐的土地分配政策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早期因为人少地多,政府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农民。

但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休养生息,人口会增加,私有的永久农田会一代一代积累起来。因此,可供分配的土地将会减少。

贞观年间,唐朝人口只有300万左右,到武则天龙年,翻了一番,达到615万。玄宗天宝年间,人口达到最高峰,达900多万户。

人口增加了两倍,但土地只能有这么多。导致新增人口无法保证分到100亩地。

但是,租金平庸的曲子按定额收费是不合理的。

也就是说,你家的土地虽然减少了,但是分摊到你头上的税并没有减少。

谁能受得了这个?

在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一些底层的穷人只能逃离以逃避税收负担。

其次,不必纳税的特权阶层开始吞并土地。

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不用交税"享有特权的人。

唐朝有两种人,"类用户"还有"无阶级用户"。

学生都是普通人。对不起,但是如果你在乡下种土地,你必须是一个警察来支付。

无阶级家庭呢?他们拥有很多土地。比如你是有爵位的贵族,或者五等以上的官员,可以分五公顷到一百公顷的永田;你是有军功的军人,按照你的级别,可以分到60亩到30公顷的永业田。重点是,你不用交税。

除了贵族和官员,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寺院的僧尼是不用交税的。

结果,出现了两个问题:

有的同学想尽办法博取名声,有了兼职,或者干脆出家,就成了无课用户;

此外,土地虽然不能随意买卖,但一些底层的人实在过不去,只好把土地私自转让给无阶级户,政府也很难管理。

于是,土地兼并这个历史问题,在唐朝还是出现了。

最后,房租平庸调的大问题:账户统计。

租金平庸调的顺利实施,靠的是严格的账本。

你应该收你家多少房租和调子,以户籍为准;除了户籍,还有一个"账户",统计的都是壮丁,根据本帐册记载,送"永",也就是徭役。

唐朝规定每年做账一次,每三年做账一次。

户口本一式三份,县一份,州一份,住建部一份。

这份工作不容易。

国家那么大,调查登记修改校对都很麻烦。

即使在现代社会,有了道路、汽车、电脑和通讯设备,进行一次多年的人口普查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条件下,还是有很多违章户。

那我们想象一下,古代交通运输基本靠步行,没有摩托车,没有汽车,基层公务员数量有限;最重要的是记录基本靠纸,但是纸很贵,没有那么多草稿纸给你用。

在今年热播的《长安最长的一天》中,你还记得徐彬造纸的情节吗?

徐斌为了制造更高级的纸张,卖掉了自己的永业田,因为原来的纸张不能满足政府文件的需要。他认为这是关系到世界民生的大事。

确实如此,女士们先生们。汉唐时期上层社会为什么被贵族家庭垄断?因为如果你是个穷孩子,你就读不了书——没有纸给你印书!

嗯,徐斌是个好同志。

言归正传,交通不方便,人和纸不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初期员工依然能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工作。时间多久,难免会出问题。比如你们村有个老人到了60岁或者去世了,他的名字没有及时卖掉,80亩库本登没有及时收回重新分配;有的孩子到了18岁,却没有人来登记,所以没有及时批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有两户人家。当注册员看着他们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去,所以我不会去...

总之因素太多,会造成账本的遗漏。

以上三个主要原因逐渐造成了租付制的崩溃。

安史之乱爆发,民众再次大规模流离失所,地方大乱导致租地平叛彻底推行。

于是,唐朝中后期诞生了另一种税制。

两种税制

在唐德宗时期,杨炎总理制定了一项新的经济政策:两种税收制度。

为了避免大家混淆,我整理了几个关键特征:

首先,政府将向全国分摊税款,想花多少就花多少。

过去,税收是按固定税率征收的。现在变了。政府根据往年的支出情况,先制定来年的预算,再根据预算总额分配给各地。

说实话,按照政府的初衷,是要"量入为出。,防止对普通人的无限制剥削。但是在现实中执行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如果是唐朝中前期好,国家富强,人民平安,政府花多少钱大概也不会差太多。但中后期,诸侯割据,皇权衰弱,甚至有大大小小的起义,花多少钱就不好说了。一旦财政吃紧,加税是必然的。如果再分摊,很容易让老百姓吃亏。

所以有人奇怪为什么中后期的皇帝也有几个猛将,为什么不能收拾那些不听指挥的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钱,打不起。

二、户籍自由流动,有多少土地,交多少税。

对此,官方的说法是:户无主客,看房薄。

你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如果你是陕西人,搬到四川,那么你就在四川定居,加入四川籍,不分主客。

那很好。毕竟你现在想把户口迁到外地是很难的。唐朝的时候有两套税制,可以自由迁徙。

但缺点是那些土地肥沃广阔的地区,人口不断增加,税收分摊下来,家庭却很少。

那些贫困地区,可能一半的村民都搬走了,但地方税收还是那么多。一旦分摊,五个家庭要承担十个家庭的税。

谁能受得了这个?我撑不住了,所以剩下的五个家庭可能会被迫逃离。

两个税制也说:人民没有选择,贫富就是差别。

以前你家交多少税是固定的,不管你家有多少地,也不管你家是富是穷。

现在不同了。你有多少税,我就收多少。

但另一方面,政府不再给你土地,土地又会被无偿吞并。你是地主还是贫农,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

结果又回到了汉朝的老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达官贵人会想尽办法隐瞒自己的土地财产,从而少缴税。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耕者不能有其田,任地主剥削。

我不禁感叹:吃亏的总是老百姓。

三、房租合二为一,一年征收两次。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租金平庸调依赖于严格的账目统计,而且分三项,执行起来难免麻烦。

两税一上来,三项直接合并,直接收钱,夏秋两季分两次收(所以叫两税)。

没错。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也不会接受你的布料和丝绸。我会把它们兑换成钱来支付。

好了,政府省事了,满意了。

但是人民并不满意。

以前我出200斤小米,现在你要我出500元。我不仅要把小米扛到市场上去卖,关键是我还要被奸商骗。本来一斤小米两块钱,现在买家串通只给我一块。

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我没办法。我只能便宜卖了,然后把钱交给国家。

这还不是两个税制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租金到平庸已整合为一个集合。按理说,国家需要再服务的时候,应该由政府出钱雇人。但是,政府忘记了,有徭役的时候,人民还是可以服役的。

这太过分了。

到了宋代,王安石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免役税,实际上是变相的重复。司马光老先生反对变法,理由是:社会财富是一定的,国家多收,人民就穷;国家收的少,人民就富。

国家富还是人民富,取决于统治者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