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没有继承刘备的志向?他对汉室是什么感情?(刘禅最后完成兴复汉室了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5 07:26

虽然刘禅刘备的儿子,但他只是继承了刘备的皇位,而不是他的野心。刘备建立蜀汉是为了帮助汉朝,但刘禅似乎并没有为这个目标表现出很强的斗志。最后,魏军已经放弃抵抗,选择了直接投降。其实刘禅对汉朝的感情并没有刘熙来那么强烈,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应

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告诉司马昭"不思蜀而乐"这种情况下,我总觉得应该不是刘备后人会做的事情。

刘禅(207-271),蜀汉末年的统治者,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某种智障或低能儿的象征,这真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怨之一。事实上,刘备和刘禅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心计的皇帝。前者依靠他的人格和谋略,使自己一手缔造的蜀汉帝国在夹缝中生存了四十余年;而后者则依靠它的宽宏大量和智慧,使自己能够在非常不利的外部条件下安然度过一生。

说到刘禅的宽宏大量和智慧,我们不能不提到他早年的经历。

南北朝时期裴松之引用的《三国志》中的一篇文字记载,揭示了刘禅早年流离失所的经历。那是刘备被曹操和吕布夹击,仓皇逃回老家的时候。时间和年份"多大了"刘禅"逃亡东躲西藏,随人西进汉中,被人出卖"。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大乱,助风之人刘阔避乱入汉中。因为他是一个富人,虽然他避免了混乱,但他仍然需要奴隶为他服务。有人向刘阔推荐说,有一个孩子(也就是刘禅)可以由它来驾驶,于是刘阔把刘禅作为一个极其优秀的男孩买了下来。在一次聊天中,刘阔认为刘禅讲得很好。"知道自己是个好儿子,就当亲生儿子养"——刘禅作为他的干儿子,给他娶了个媳妇,生了个儿子。

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并派他的下属将军简到汉中寻找阿逗。当简将军会见刘禅时,寒暄过后,刘禅回答了简将军提出的所有问题。刘备的心腹简将军终于认定眼前这个英俊的年轻人就是赵云怀里的窦。

这段难忘而不寻常的经历无疑对刘禅后来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刘禅看来,从小他就从无数的灾难中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也知道只有有所为才有所不为。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刘禅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备在白帝城退位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诸葛亮共事。湘府"一起努力。历史上有很多前任皇帝委托下一任年轻君主辅佐朝中重要官员的案例。比如公子让吕不韦辅佐嬴政,顺治把年轻的叶璇托付给鳌拜等四位辅臣。而四辅大臣中的吕不韦、鳌拜,为争自尊,把持朝政,甚至插手,视皇帝如无物,酿成杀身之祸。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与吕不韦和鳌拜无异。不同的是,他虽然狂妄自大,一意孤行,但自始至终没有背叛自己的内心。他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蜀汉,直到去世。另外,刘禅这个年轻人也懂得以大局为重,尽力妥协,尊重诸葛亮的父亲身份。在刘禅看来,既然诸葛老师在去世之初没有取代父亲刘备自己当皇帝,他愿意继续当好老师"参谋长"然后,他就不会觊觎皇帝的宝座了,诸葛老师!而且诸葛先生才华横溢,善于为人师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见识的增加,诸葛亮想当好老师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什么不满足诸葛先生可怜的虚荣心,在他面前扮演一个好学弟,好学生的角色呢?

纵观刘禅40多年的皇帝历史,似乎他几乎无所作为,或者说清静无为,不仅在政治上没有做出什么标新立异的成绩,在生活作风上也基本属于好孩子的范畴。看完这篇文章,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刘禅是安静主义者,因为他什么都做不了。事实上,刘禅做了一些事情。他花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来证明他的判断。他延续蜀汉政权近半个世纪,缓和西南一隅的民族矛盾,百姓基本安居乐业。而且他是甩手掌柜,任由诸葛亮为所欲为。君臣和睦相处近30年(公元234年6月28日诸葛亮病逝)。

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目前,刘禅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有人主张南迁首都;有人主张加入东吴;光禄大夫乔舟拨开人群,主张降魏。权衡利弊之后,接受了降魏的建议,派副将在魏西征大将邓面前摆桌子。由于刘禅"识时务"因此深受敌人青睐。曹魏大概是想安抚人心。刘禅的肉被揭穿的当场,邓艾就拿"承诺"身份,代表曹魏王朝宣布任命刘禅为骠骑,发布公文时用的官职。

邓艾灭了蜀汉,归我而去,留后主刘禅在成都。后来,蜀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成都不合适,怕有后患,于是派人让刘禅举家东迁。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以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一城一万户,建安乐国,封他的子孙和蜀汉的五十多位大臣。

后世都称刘禅"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刘禅真的是一个傻瓜吗?一"童鸣智达"为什么圣人变成了"亡国之后?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实际情况是,刘禅到了洛阳之后,发现事情有点微妙:曹魏的帝国封他为快乐公爵,而曹魏中的权贵人物司马昭,刚刚被封为晋王,对他疑心重重,有所提防。因此,被称为阿斗的皇帝不得不寻求自我保护。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还特意请人表演了川菜技艺。由于司马昭的秘密安排,一些人假装被这一幕感动,忍不住偷偷抽泣。坐在司马昭旁边的刘禅也很难过,但是当他一看到司马昭不确定的脸,他突然变得更加警觉,所以他勉强笑了笑。我认为刘禅是一个"阿逗"司马昭松了口气,悄悄地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有诸葛亮在此,久不能补,蒋!"在戏剧的结尾,司马昭问刘禅:"挺惦记舒的?"震惊之余,刘禅回答道:快乐在这里,不要想舒!"这句话骗过了,甚至骗过了和一起倒向魏国的旧臣嬴政。宴会结束后,嬴政劝刘禅:"刚才大师的回答有问题。如果以后司马弓再问你这样的话,你要哭着伤心地说:‘我们祖宗的坟都在蜀中,我怎么能不怀念呢?’"

几天后,猜疑尚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再次问刘禅,他是否想念故国。按照雍正的建议,刘禅背诵了这些话,并假装悲伤,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眼泪流下来。司马昭见此,心知肚明(大概他已经和嬴政沟通过了),突然说道:"为什么你听起来像正义的口音?"刘禅假装很惊讶,睁开眼睛说:你怎么知道的?这正是我被教导的!"司马昭听到这里,突然大笑起来。从那以后,一直忙于篡夺魏国,不再对怀有恶意。

刘禅亡国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己的性命,连蜀国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他们的待遇直接影响到金对蜀人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华,这样才能隐藏真相,保护自己。奸诈多疑的司马昭真的被他骗了。周寿昌《三国志集》评阿斗说:"怕谣言不实,自己就听不进去了。"真是一针见血,一针见血。

271年12月,刘禅死于洛阳,享年64岁。在中国死去的皇帝中,刘禅的命运可能是最好的。在刘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命运是不确定的。出生不久,就被父亲抛弃;小小年纪,就被买卖;当了皇帝,还是活在父母的阴影下;说到底,当了亡国之君,还是要整天笑着装傻。生活好累。

古人云,宁为圣人,不为乱世人。问题是不管乱世如何,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艰难困苦往往让英雄更优秀。就而言,无论是一个大英雄还是一个不起的窦,中国传统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下的第二个君主注定是一个悲剧。唉,刘禅出生在一个帝王之家。可惜他的大度和智慧被后人误解,留下了一个"不思蜀而乐"笑柄和一个"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耻辱是悲剧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