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打不赢高句丽?(唐太宗打高句丽是什么电影)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5 03:00

唐朝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周边大部分少数民族已经被征服,但辽东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地始终处于战乱状态,严重影响了唐朝边境地区的稳定。因此,在和解失败后,李世民开始主动进攻高句丽。然而强大的唐朝和作战经验丰富的李世民在征服高句丽时都以失败告终

,唐朝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食物和草供应不足。

唐朝离高句丽很远,所以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是一场长途战役,而长途战役的前提是保证粮草的充足供应。但是,根据司马光在《资同治鉴》中的记载,当时"辽东路漫漫其修远兮,粮运难"。在杨迪时期,也是因为粮食运输不便,他在高句丽作战时不得不将军队调回朝鲜。

虽然当时唐太宗吸取隋朝的教训,把粮草提前储存起来,还专门派人在国内建造了400艘船进行水路运粮,还专门在陆地上设置了地方供应粮食。除了搬运粮食,唐太宗还派人饲养大量牛羊,为士兵提供粮草。经过多年的征战,唐太宗自己也很有经验。所以在与高句丽作战的过程中,他明白大量的粮草消耗对自己没有好处,所以想通过储存粮食来速战速决。

然而,事实并不是唐太宗所希望的。唐太宗对高句丽发动进攻后,遭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唐太宗的军队虽然最终占领了白崖等地区,但并没有到达高句丽的都城,唐太宗下令军队退回朝鲜。仅仅半年的作战时间,唐军的粮草就已经紧缺,而此时高句丽的天气又十分寒冷,唐太宗只能放弃进攻高句丽。可见,粮草供应不足是唐太宗进攻高句丽失败的重要原因。

高句丽地区的天气相当糟糕。

高句丽位于今天中国的东北。高句丽因为纬度高,气候非常寒冷,冬天比其他地区开始得早。王钦若还记录了高句丽地区"秋草枯秋,辽河寒凶"。高句丽的军队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这种天气条件。不过唐朝的士兵大多是中原人。他们很难适应如此恶劣的天气,也无法忍受如此寒冷的条件,因此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后来唐太宗多次攻下高句丽,但每次都是七八月攻下,然后领兵撤退。因此,天气条件对唐朝的军事行动还是有很大影响的,高句丽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得以长期避开唐朝的进攻。

高句丽地形易守难攻。

高句丽的地理位置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利的。据《三国志》中陈寿的记载,高句丽地区"山多谷深,无原泽"所以高句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区。高句丽人生活在山谷里,四周都是山,所以高句丽城的很多建筑也是依山而建,平原很少。高句丽依地势而建,不仅可以方便大量陆军士兵的驻扎,而且非常坚固,不易被攻破。

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是战乱之地,高句丽的统治者也充分意识到这一方面。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依山而建的城池成为高句丽最有力的防御措施。唐太宗出兵高句丽时,有大臣因高句丽城过于坚固而劝阻,这也说明了当时高句丽城防御的有效性和艰巨性。即使唐朝军队强大,也很难打破高句丽天然的地理优势。

唐代交通不便。

唐朝时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辽河及其支流不断受到泥沙的冲击,三角洲地区不断向外延伸,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沼泽。在河水泛滥的季节,这一带泥沙淤积更加严重,下游地区泥泞不堪,河道运输更加通畅。

唐朝的军队经过这一带时,都因为道路不畅而耽误了不少行军时间,而经过这一带的粮草运输也受到严重阻碍,使得战斗时间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缩短的更加紧迫。这样短时间的长途作战,对唐军非常不利,自然降低了唐朝打败高句丽的可能性。

军队指挥官指挥失误。

唐军在进攻高句丽的过程中,以唐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指挥是有可能战胜高句丽的。但在进攻中,由于指挥官指挥失误,唐军错失了两次有利战机。李道宗第一次向李世民建议平壤空空在高延寿领兵帮助安史之时进攻平壤。这个建议非常明智,但是统治者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最后失去了攻占平壤的好机会。

第二次,高延寿失败后,想攻打安史,但有大臣建议先攻打古武镇,因为古武镇是平壤和辽东之间的高句丽重镇。如果攻占它,我们可以直接攻击高句丽的首都平壤。但这一正确的军事战略却被其他大臣以容易腹背受敌为由否决,唐朝的军队再次失去了进攻平壤的良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任何一个战士对军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把握住战机,军队很有可能取得胜利,而唐朝的军队损失了两个重要的战机,自然很难取得胜利。

高句丽作为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游牧少数民族,由于频繁骚扰中原边境地区,长期与中原统治者敌对,中原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时常发生。高句丽也在频繁的战争中发展了自己,有很强的军事作战实力,所以高句丽可以抵御强大的唐朝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