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当年成功了史书会如何评价他?(历史上吴三桂的真实评价)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5 01:00

吴三桂,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可能还是从他的"对王冠的愤怒是一种美"事情,虽然陈圆圆最终因为年事已高被吴三桂拒绝,结局悲惨,但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美好的传说。但吴三桂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现代人对他的评价可能更多是感性的。那么如果吴三桂成功了,史书会

怎么评价他呢?

三百四十年前(1678年3月23日),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但六个多月后,他病重,告别了他的"大周王朝",他自己就成了康熙"睿智的神武"背景板。但事实上,从旧金山起义的发生到结束,它远非"历史必然性",吴三桂不是必然,也不是必然输。如果当年吴三桂赢了,那么李样"反派"还有怎么写?

吴三桂一生做了四件大事,抗清,降清,灭南明,最后反清。他的一生,似乎都是回头就跑。经过这些斗争,他获得了两顶帽子:"叛徒"用"任性"。但事实上,分析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与其把他定性为美食渣男,不如说他只是一个不做作的利己主义者。

先说吴三桂生平第一件事,抗清。在带领清军入关之前,吴三桂在崇祯朝是有名的"忠臣孝子"。17岁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八旗军包围,吴三桂只带了20户人家突围救父。一战成名,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少年英雄——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出要塞的时候也是17岁,于是吴三桂的cross 空诞生了,这让大明仿佛看到了救世主。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松山惨败后,吴三桂成为明朝在辽东的最后希望。皇太极亲自两次上书劝吴三桂审时度势,"现在的人只是没落,将军已经明白了","如果是这样,将军虽然勇猛单枪匹马,又能怎么样";同时许诺高官厚禄。将军亲属可聚,富贵长存"。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信中对时局的分析也很透彻。但吴三桂不仅没有投降,也没有率军逃入山海关。而是主动以劣势军队打击清军。在当时的明朝,还有谁能比吴三桂更勇敢,更像孤儿?

再说第二件事,清朝,应该也是吴三桂"叛徒"命名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情况是,李自成被困北京,吴三桂勤王失败,崇祯皇帝自缢。如果你是吴三桂,你会怎么做?

事实上,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战略腹地和后勤补给的孤城,只有两个选择,即降李或降清。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降李就比降清高尚。要知道,李自成才是导致崇祯之死的人"直接凶手",在当时的伦理道德下,超过清军"不利"。

吴三桂起初确实考虑过降李,但后来由于李自成的失误,包括占领陈圆圆,吴三桂改变了主意,最终决定降李。

总的来说,关于吴三桂变心降清的批评有三种,基本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说吴三桂"对王冠的愤怒是一种美"那是作家的夸张和偏激。吴三桂投降李奔是经过利益权衡后的无奈之举。他与大顺军没有政治认同,陈圆圆事件起到了催化作用。更何况吴三桂"君子不能留女人活口,如何立足于世!"这句话真的错了吗?

说吴三桂任性,是为了骂而骂,完全脱离了历史情况。李志安先生在《吴三桂传》中说,"吴三桂正处于选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心情复杂而不稳定。心理、情感、性格因素都在影响着他的选择"。吴三桂为什么不批评李自成和刘宗敏因小失大,最后把三桂推到清朝一边?

况且当时比吴三桂更无耻的明朝臣子太多了。文官大多来自军队,清军来自清朝。他们短短一个多月就换了两次家,一点政治道德都没有。而吴三桂只是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毕竟还没有投降。

说吴三桂是"叛徒"这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前所述,吴三桂是明朝入关前最后一个在辽东被清除的人,对大明仁至义尽。在一些基于民族主义的严格定义下,吴三桂可能被视为"叛徒",但我想问一下,清军入关后,从京到宁的闪电行军,除了史可法等少数忠臣,什么左良玉,什么江北四镇,什么林东伏舍,还有什么各地负责保卫国土的文官武将,哪个不是内战专家,濒临崩溃,大部分终于安定下来了"叛徒"。而他们之所以落了清,又有什么能比得上吴三桂的情怀,不得不情有可原。你是说钱吗?嗯,我害怕跳进河里"水太冷了。而舍不得刘,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有力理由。

再说,清初的吴三桂也不一定下决心去做"叛徒"一开始他的想法大概只是利用清军入关消灭大顺军,然后南明赏赐领土,两国黄河共治。吴三桂在所谓"请寄信",是基于"孤独的亡国大臣"以的名义,恳求清朝出兵帮他替你父亲报仇,"消灭朝廷里的流氓,显示中国的大义,那我就举报朝鲜人,但是只有钱?"

其实南明君和臣民听说吴三桂借兵讨贼,都是兴高采烈。"举手庆祝"吴三桂被视为重建国家的伟大英雄,他被比作郭子仪和李光弼,著名的中兴唐朝士兵沙陀借兵平息安史之乱。洪光帝朱友松kua "三桂提出求贼,报恶,报国",又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后代世袭。

吴三桂做的第三件事是灭掉南明。吴三桂的转变,从幻想借助清军收复大明,到做清朝的臣子,为后者剿除南明,一部分是出于时局,一部分是出于个人权力欲望和野心的算计。从这个角度,你可以说吴三桂是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崇祯皇帝死后,他的忠诚对象,对明的忠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准的利益算计和权力扩张。

既然是清朝的臣子,吴三桂参与镇压南明政权也没有错,只是一时之变。事实上,吴三桂最初的战争目标主要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从北京一路追击到李自成,被杀于九宫山。

吴三桂杀南明政权的主战场是西南,尤其是贵州和云南。我个人认为,吴三桂的一生是不可理喻的,最黑或者说最无耻的事情发生在他经历的最后——逼迫南明末代皇帝长生不老。

吴三桂俘虏了流亡缅甸的李咏。按照惯例,凡是被俘或叛逃的明宗室要员,一律送往北京处置。此时的吴三桂是清朝的臣子。如果这是按照规则做的,后人将无话可说,但吴三桂提出邀请法院当场处决皇帝李咏。他的理由是从昆明到北京很远,而且那个地方不那么安静。万一途中被抢,这个大责任谁也担不起。

李志安先生在《吴三桂传》中分析说,吴三桂主张就地处决李咏。一方面可以保全已经获得的信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法院对自己的怀疑。这些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来计算的。但吴三桂在这件事上的表现更接近于一"谦逊的利己主义者。。

如果我们打败了南明政权最后的希望,我们还可以说是"职业行为",但我不求你抓住李咏皇帝"把枪口抬高一英寸"为什么要主动补充?如果李咏皇帝被押解回京,他至少还能活一年半,尽管生还的可能性不大。

据《清史稿·吴三桂传》记载,李咏是被弓弦勒死的。勒死李咏父子后,吴三桂还命昆明知县运柴火到城北门,将他们的尸体融化,然后尸体化为灰烬,彻底消失。在我看来,这件事是吴三桂无法摆脱的黑点,不能太黑。

最后一个,三藩之乱,后来被吴三桂造反了,所以被戴上了反复无常的帽子。但不得不说,这可能又是一种夸张"黑点"是的。

吴三桂很大程度上是"往后推"是的。按照吴三桂的人生规划,他很可能没有反清称帝的野心。他的目标是让世界保持富裕,让他的吴家后代继承"当今之王"。这并非没有先例。吴三桂要效仿的是云南的穆王府,他曾在那里与南明打过交道。

顺治和多尔衮多次表示绝不退出藩属的决心,一直和清朝在一起。这些都写进了金册,康熙决定退出封臣有点"叛国"意,但也太仓促了,如果吴三桂等老一辈都死了,而二代还年轻,威望不重,再撤三藩,未必没有"旧金山叛乱",吴三桂的罪名也不会加一个"任性"是的。

吴三桂起兵前,戴着方巾,穿着便衣。他亲自在永历岭面前斟酒,三叫之后,又鞠了一躬,哭了。熟悉内情的人自然会认为吴三桂太虚伪,但根据《吴三桂传》中的解释,吴三桂的眼泪并非完全不真诚。"三桂此举是对其清后所作所为的自我否定。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或失败时,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三桂的前途被退出诸侯给毁了,这真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才“意识到今天是对的,昨天是错的”,否定自己的过去,重新创造未来"。

但试想,如果李咏没有死在吴三桂手里,吴三桂这次起兵,无论是道义上,还是借助反清复明,都会更加得心应手,也不用背负"虚伪"以此为名,这也是咎由自取。

如果吴三桂起兵前的梦想只是让"当今之王"一代又一代,他的政治野心在他开始打仗后明显大大膨胀,开始有了当皇帝、建立新王朝的想法。很多人建议吴三桂以大明朝为正统,拜访明朝宗室,旗帜鲜明地打出反清复明,将台湾省、郑经等人全面动员"重获光明的力量"形成更加强大的统一战线。但这一提议遭到了急于当开国元勋的吴三桂及其亲信大臣的拒绝。

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建立新的王朝,他很可能会成为汉民族的英雄,像"驱逐路虎,恢复中国"朱元璋和历史一样有名。毕竟,每个人的"思明"很大程度上,心也是"汉斯"心。按照帝制时代的一贯套路,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吴三桂深入敌营30年,泣血,痛定思痛的收复失地。

综上所述,如果回到吴三桂生活的明清时代,我们可能会发现,吴三桂的形象在历史上是凝固的,因为他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几乎深深地卷入了明清时代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以至于他无所遁形,被迫为许多他个人无法承担的时代罪恶承担责任。

知乎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脑洞问题,"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史书怎么描述他的经历来粉饰?"有网友模仿吕思勉的风格说,"周太祖以他的两次反叛和反复无常而闻名。带领女真入关,在云南杀死鬼王也是一个人。然而,在朱明的最后日子里,很难摆脱积累的不利条件和管理各种问题。女真与英国互为主宰,中原失陷,剃头换冠难。与共谋盗窃相比,这几乎要困难一百倍。虽然有骂名,但名不副实。"

"虽然有骂名,但名不副实"臭名昭著的吴三桂和这个最终结论只有一条细细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