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宰白鸭”是什么意思?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4 19:39

众所周知,死刑是中国古代非常严厉的刑罚之一,所谓"为生活而杀"一般用于惩罚民愤极大的罪犯。但是说到这,就有问题了。如果罪犯不想死,会有什么办法逃脱政府的惩罚吗?今天边肖要讲的这种方法,在清朝康熙到乾隆时期逐渐流传,成为富人避世的法宝,那就是

"宰白鸭"。

那么什么是"宰白鸭"然后呢。所谓"白鸭子"其实指的是被拔了羽毛,放在案板上待宰的鸭子。其实是用来形容接受富人钱财,自愿替富人代替死刑的普通人。事实上,富人贿赂普通人替自己代替死罪的情况并不少见。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悠久的传统,那么为什么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会在清朝发展起来呢?

这是来自中国古代的"愚忠"思想说话了。俗话说:"皇帝叫我死,我也得死;父亲想让儿子死,儿子也得死。"正是在这种忠君思想的影响下"宰白鸭"这种现象会上升。比如清朝嘉靖年间,福建泉州的陈之富发现一个16岁的少年好像被贿赂了,成了富翁"宰白鸭"替罪羊,于是经过耐心劝说,少年承认了确实是因为家里太穷,才拿了有钱人家的钱来代替死罪。

于是陈大人下了一道命令,命当地县衙重审此案。可是过了十多天,当地县令向陈之富汇报,说是这个年轻人犯了这么严重的杀人罪,又招供了。陈大人很惊讶,就去县衙见那小子,问他为什么不坦白真相,把真相公诸于世。结果,男孩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如果我翻供,不仅县政府的人不会放过我,我的家人也会牵连到这个案子里。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我带着罪恶孤独终老,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可见当时穷人的父母参与了"宰白鸭"事件中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是为了几十两银子,这些父母就会因为贪财,与犯了死罪的有钱人勾结,把孩子逼到绝路。在古代"愚忠"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穷人家的孩子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一个接一个地被宰"白鸭子"。毫无疑问,这"宰白鸭"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清朝的司法公正,也是清朝灭亡的间接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