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故宫如何防火?古建筑防火措施介绍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4 14:26

对于古建筑来说,如何采取防火措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圣母院大火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毕竟是属于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实中国古代就很注重防火,因为我们的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的。一旦发生火灾,又不能及时控制,房子很可能被完全烧毁。明清时期像故宫

么大的宫殿是如何防火的?当然,古人也想了很多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故宫也经历过火灾。

故宫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防火一直是个大问题。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到1924年溥仪出宫的500年间,有据可查的大大小小的火灾就有四五十起,其中由雷电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就有30多起。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迪计划迁都。不幸的是,在四月初八,新建成的皇宫遭到雷击并引发火灾,三个大厅全部被毁。当时正是迁都风暴,雷击被视为上天的警告。当时,在政府和公众中有许多讨论,成祖被迫写信检讨他的错误。类似《颜夕宫观》中的雷击场景,实际上在明清宫殿中上演。

火灾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宫内火灾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初冬干燥的干青宫发生火灾。当时火势猛增,干青宫被大火烧毁,宫内所有的书籍都毁于一旦。调查后发现,火灾是由掌管火灾的太监郝世同引起的。当时宫中取暖用的煤被重新点燃,燃烧木头隔板的烟引起了这场大火。这件事也引起了幸免于难的乾隆皇帝的愤怒。

另一场传说中的大火,发生在光绪十四年冬天,正在筹备婚礼的时候,宫中的真都门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到太和门和昭德门。因为婚礼定在一个多月,皇后按礼制从大清门入宫,就要经过太和门。现在太和门的破坏会耽误大事。这件事可伤脑筋了。为了保证婚礼如期举行,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搭建一个临时门!于是,靠着记忆和能工巧匠的智慧,在婚礼前搭起了临时的彩棚,婚礼终于处理好了,但这似乎是光绪皇帝之后不合的征兆。

(2)宫内防火措施

在明清故宫的几百年里,防火一直是大事。为了适应宫廷生活的需要,总结和探索出了一套防火方法,至今仍能看到许多防火设施。

(1)";太平缸"

去过故宫的人一定会看到故宫宫殿周围的大桶。他们是"太平缸",也称为"吉祥坛子"一般有铜缸和铁缸两种,作用是防火。缸里常年储存着清水。一旦皇宫发生火灾,可以取水灭火。按照规定,缸内的水是每日添加的,内务部每五天检查一次缸内的存水量。

(故宫太平坛子)

(2)";枣精"用"金猫头鹰"

在故宫建筑里,你会注意到有这样一个东西,它是由八边形和四边形的小木构件在垂直的层中收缩而成,中间伸出一个水龙头,嘴里衔着一个黑球。这是"枣精",得到水防火的意思。

此外,故宫太和殿、保和殿等大殿的书脊上还有一种形似猫头鹰尾巴的装饰物,称为"金猫头鹰",其防火的含义早就有人用了,据李杰《建筑法式》,"韩百良庙灾后,说海中有鱼,尾如枭,浪如雨,故如宅抑火。"

据到过中国的法国旅行家Cabriolet Daimagan说金猫头鹰"具有类似避雷针的防雷功能。在他的《中国新事物》中,他写道:"在中国屋顶的两端,有一个上翘的水龙头。水龙头吐出之字形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空。舌头的根部连接着一根细铁丝,这根细铁丝直通地面。如此巧妙的装置,如果遇到雷电电流,会沿着水龙头引向地面,避免房屋受损。"这个设计不精致。

(3)建筑防火设计

为了防火,宫殿设计了硬山黄琉璃瓦屋顶,四周是厚厚的砖墙,没有暴露容易引起火灾的木质构件。但由于故宫建筑密度大,后来的厅堂、院落中的回廊逐渐取消,东西六宫都用山墙作为防火隔断。

(3)皇宫消防队

除了硬件设施的设计,还有一个特殊的"消防队"。明代锦衣卫负责皇宫的防火,专门的太监还负责太平水缸和掌火的安全。在清朝康熙年间,太和殿是因为一场火灾而建立的"消防队"加强防火工作。光绪三十一年,北京设巡检司,下设消防署。紫禁城外的皇家消防队划归警察署管理,但宫内仍有消防队。

故宫对外开放后的今天,人来人往参观客流密集,防火依然是重中之重。在纪录片中,故宫的老师傅们反复强调,宫内吸烟是底线,为了抽一口,必须努力走出去。然而,正是这种防火意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存和欣赏故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