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亡于气候变化?天气变化与唐朝兴衰有何关系?(唐朝的气候是什么样子)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4 14:26

古代每个朝代最终都走向灭亡,只是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同。而且,推翻一个王朝不是简单的理由,除非它有足够的破坏力。你知道唐朝灭亡的原因吗?唐朝灭亡的原因很多。除了人为,自然因素也很重要,不容忽视。那么从自然因素来说,天气的变化和唐朝的灭亡有什

么关系呢?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唐朝其实是死于天气变化?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当第一场雪降临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和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冬天似乎来得更早了。

这是唐朝开元二十九年的丁卯日(741年10月21日)。与长安往年相比,这场初雪提前了38天左右。

唐玄宗没有意识到的是,618年建国后延续了100多年的唐朝温暖湿润的气候,将以这场初雪为标志,之后逐渐进入寒冷干燥的气候,掀起了帝国的剧变。

随着去年年底,寒冷的气候也给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和Xi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他们开始频繁地进攻唐朝的边疆。于是,在第一场雪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明显早于往年的第二年,40岁的安禄山被正式任命为东北边疆平鲁节使节,13年后(755年),他在东北掌权多年。

没有人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隐性效应和巨大威力,但唐帝国因为气候寒冷和诸多综合因素即将踏上灭亡的冬天。

1.大唐的气候怎么样?

在中国的历史气候循环中,出现过东周(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明末至清代四个寒冷期。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王朝动荡和北方游牧民族在天灾人祸下不断南下进攻农业国家版图。

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生看来,如果仔细回顾第三冷期的分界点,开元盛世最后一年(741年)的第一场雪显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唐帝国逐渐进入寒冷、干燥、寒冷时期,中间虽有短暂的暖湿变暖,但并未改变此后整体的寒冷趋势。

此前,隋朝后期,中国的气候在经历了南北朝后期的暖湿多年后,再次转变为干冷期。首先,582年,由于北方干旱寒冷的自然灾害的侵袭,隋军组织了一次反攻。"冻死的士兵很多,掉手指的有一千多人";589年,杨光被立为王储。它的夜晚狂暴而多雪,地震和山崩";600年,"史静暴风雪";609年,杨迪去青海攻打吐谷浑。太多的步兵冻死了。;612年,"(隋炀帝)皇帝亲自出征朝鲜,六军饥寒交迫,死者十八九九"。

虽然杨迪滥用民力刺激民众造反,但仔细研究隋末气候记录,隋末气候明显干燥寒冷,导致东北、西北少数民族南侵压力增大,而内部自然灾害、政治恐慌和各种压力叠加,最终促成了隋朝的灭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得益于持续100多年的温暖湿润气候,加上李渊父子的经营,唐朝得以逐渐平定四方势力,建立统一的帝国。这一时期,荔枝在四川广泛种植,并向长安纳贡,是唐初气候温暖湿润、帝国安定幸福的重要体现。

多次吃荔枝的诗人杜甫,对唐朝帝国温暖湿润的气候深有体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的一次宴会上,杜甫写道:"我是妓女,我很乐意做我的主人。春酒重,荔枝淡红。"

在这方面,中唐诗人陆伦(739-799)对盛产荔枝的四川也有深刻印象。《成都郡叔送程光入蜀》诗中,鲁伦写道:"晚上辣椒辣,野生稻荔枝阴"

因为毗邻关中长安城的唐代四川盛产荔枝,所以杨贵妃吃荔枝才有了可能。由于当时的交通和保鲜条件,两广遥远的岭南地区的荔枝很难优质保鲜地运抵长安。于是在唐朝帝国逐渐衰落之后,中晚唐诗人杜牧也感慨地回忆起唐玄宗曾发动群众,向杨贵妃献荔枝,说:"一骑到烟和烟滚滚的微笑,没有人知道,南方送来的新鲜水果荔枝。"

事实上,由于唐初气候温暖,唐帝国长安有19个冬天不下雪。

当时因为气候温暖,长安城内也种植柑橘。如今,关中地区寒冷的气候让只能承受零下8度严寒的柑橘无法适应生存。《酉阳杂》曾记载,天宝十年(751年),长安宫中的橘树结出150多个大橘子,唐玄宗还下令分发给大臣们。

然而,唐朝帝国的气候正在逐渐逆转。以梅花为例,唐代长安、华北、西北地区广泛种植梅花。诗人元稹曾与友人白居易游曲江池后,写下“曲江上乐天秋”的诗句:"长安最多的地方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年轻,荷秋已衰。"

梅花只能承受零下15度的最低低温。安史之乱前气候温暖湿润,梅花遍布长安。但随着气候逐渐转凉,进入五代十国两宋的寒冷期后,北方很多人都不知道北宋的梅花,以至于大学者、江西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开玩笑说北方人到了南方,第一次不知道梅花,以为是杏花:&ldd北方人无知,所以看杏花"。

有荔枝、柑橘、梅花的城市长安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很快就会因为气候的逐渐逆转而消失。

2.唐朝为什么变冷了?

根据气候学家的计算,从公元650年的初唐到公元800年的中唐,唐朝的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2摄氏度左右。公元800年以后,唐朝的整体平均温度低于现在的平均温度,到了唐末的公元880年,比现在低了0.6摄氏度。

安史之乱前夕,唐人没有记录今天气候的先进技术,但他们从提前降临长安城的大雪中感觉到气候明显变冷。

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冷湿,自东汉初年王景治理黄河以来,700多年来相对平静的黄河被越来越多的洪水淹没。

以公元741年的第一场雪为标志,唐朝的气候开始进入寒冷潮湿期。由于降水增多以及人口增长、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的多重影响,唐中期以后黄河水患次数日益增多。

据历史统计,初唐7世纪黄河泛滥6次,中唐8世纪泛滥19次,晚唐9世纪泛滥13次。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在唐代明显进入了一个泛滥期,其中746年至905年,黄河每10年泛滥一次,这主要是安史之乱后诗人孟郊造成的。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积雨如飞的风格就像波浪。香瑟飕弦,宾客呜咽。有仇不能洗,过了也是空。"

"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而来,挟带着千里黄沙。"

频繁的河灾让唐帝国疲惫不堪,但唐人不知道的是,气候之手的运作正在逐渐摧毁唐帝国的国运,与之相对应的是寒冷潮湿的气候导致的降水增多和黄河频繁泛滥。在东北边疆,寒冷潮湿的气候导致的频繁大雪和自然灾害,也使得游牧民族契丹人和Xi人入侵并掠夺南方的物资。

与此同时,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依靠东北局势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安史之乱前夕,在东北边疆拥兵二十万的安禄山,曾在平陆、范阳、河东担任节度使。尽管不断有人提醒唐玄宗安禄山可能会造反,但唐玄宗对此置之不理。

于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农历十一月,安禄山率领十五万不同民族的骑兵和步兵,借助唐朝的寒冬,从范阳起义,从而拉开了改变唐朝国运的安史之乱(755-763年)的序幕。

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在安史叛军的猛烈攻势下仓皇逃往四川。据史料记载,今年9月19日,四川曾"霜风势强,朝臣朝见,有冷色"看到大臣们在农历九月冻得瑟瑟发抖,唐玄宗下令改变旧制度,允许朝臣穿朝服上朝。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741年初雪以来,唐帝国的平均气温较之前的100年下降了1摄氏度。农业时代,不要小看这小小的1摄氏度。其结果就是北方严寒,对草原等植被造成破坏,从而降低了牲畜的承载能力,增加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无力维持畜牧业的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入侵南方。

葛全胜等气候学家认为:"安史之乱下辖的三镇(平陆、范阳、河东)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其农牧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季风强,雨带北移的时候,他们辖区雨量充沛,他们的耕作可靠。相反,干旱持续,农业收成不佳。天宝年间,平陆、范阳、河东等地干湿率明显偏高,旱灾频发导致民众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可能使安禄山以中央政府救灾不力为借口公然反抗朝廷。于是,滞留幽州、颍州的胡姜甘愿受其驱使,南下为中原带来灾难。"

763年,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唐朝帝国内部的温度也在慢慢降低。据史书记载,765年正月,长安"雪盈尺";766年正月,"雪地里的两只脚";767年11月,长安城"雾像雪,植被是冰";769年夏,长安城"六月多雨,天气寒冷。"

在这个气候不断逆转的寒冬,诗人杜甫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769年,诗人杜甫去世前一年,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起初他以为潭州不下雪,乐得写诗说:"湖南冬天不下雪,所以呆久了会生病。"

但实际上,就连长沙也在不停地下雪,所以在769年的冬天,杜甫写了一首诗说:"北风吹桂花水,有大雪夜。.....蜡烛开始是斜的,但船的重量是未知的""北方的雪成就了长沙,胡云冷。树叶随风开放,但没有花能在雨水中生长。"

在南方,唐朝帝国的寒冷气候和疾病终于把诗人杜甫击倒了。公元770年,也就是他到达长沙的第二年,杜甫终于死在了一艘从潭州开往岳阳的船上。

盛唐最后的辉煌终于在寒冷中死去。

3.唐朝是如何应对寒冷的?

唐德宗在这种寒冷的气候中也感到异常。

贞元年间(785-805),唐德宗下令月令"九月的衣服,十月的秋天"提前一个月。

随着气候转凉,一些原本分布在北方的野生动物也在撤退。在唐朝以前,犀牛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但随着人类的狩猎,森林砍伐的减少,气候的变化,从中唐开始,北方已经很难见到犀牛了。

因此,位于今天东南亚的桓国,专门向唐朝赠送了一头犀牛,诗人白居易(772-846)曾在《驯服犀牛——感觉难以治理》一诗中写道:"驯服犀牛的通天犀看起来很可怕。海曼听说还有明天,犀牛被赶到万里。有一次去参观大明宫,我夸自己欢呼雀跃。"

曾经在北方地区司空见惯的犀牛,突然变成了蛮族供奉的珍稀猛兽,但即使是这种犀牛,也难以抵挡长安的寒冬。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唐德宗"非常珍惜"犀牛终于冻死了。那个月,在长安"大雪很冷,竹子、柏树、柿子树都死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796的记载中,竹子冻死的记录不容忽视。唐朝中前期,由于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中原地区仍有大规模的竹林,唐朝甚至设立了专门的竹监来管理竹林事务。然而,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冷和人类的乱砍滥伐,北宋初期,北方大规模的竹林趋于消失,因为那时竹子已经无法存活。最后,政府机构竹简在北宋也被撤销。

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的动植物正在北方撤退,这反映了唐代气候趋于变冷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诗人白居易写出了《大雁》:"九江冬天下了十年的大雪,河里的冰枝都断了。鸟无食而飞,其中旅雁之声最为饥饿。雪中啄草留冰面,翅膀冷空飞晚。"

在寒冷多雪的冬天,鹅对食物的渴望令人感动。与此同时,由于气候转向了阴冷潮湿,自然灾害频发,国力衰弱,内乱不断。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洪水过后,"江东疫情,死亡过半"在饥荒、瘟疫和军需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唐军爆发了王元震动之乱;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由于大旱后爆发蝗灾,"饭斗千元"此时,唐朝中央在河中央征兵讨伐吐蕃。因为军需不到位,士兵们再次在河中展开混乱。

在这次气候变化中,灾害频发,在唐朝中央国力衰弱、救灾不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唐朝内部动荡不断演变。唐德宗建安四年(783年),招募靖远镇士兵平定藩镇叛乱,结果唐朝中央因财政困难,未能善待他们,以至于靖远镇士兵一怒之下冲入长安,唐德宗只好仓惶逃离长安。历史上称之为靖远兵变。

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黄河中下游、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也连续发生兵变。据统计,从850年到889年,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唐朝发生的兵变多达26次,这些都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4.唐朝的灭亡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湿冷气候与干冷气候的交织,除了严重的河灾,唐代还出现了旱灾和蝗灾。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蝗灾开始明显加剧,包括783-785年连续三年蝗灾、836-841年连续六年蝗灾、862-869年连续八年蝗灾和875-878年连续四年蝗灾。

在藩镇割据,政治治理失控,安史之乱后蝗灾遍地的背景下,咸通九年(868年),由于唐朝政府财政拮据,克扣士兵,长期驻扎在桂林的徐州、泗州士兵八百人因超期服役无法回国,继而发动兵变,支持粮官庞勋返回北方。这支乱军到达淮北时,正巧碰上江淮流域多年的蝗灾。大家都觉得乱,庞勋反对,六七万"。

由于水旱蝗灾的叠加,无数失去生存能力的灾民依靠庞勋的军队,使得庞勋的军队迅速膨胀到20万人。尽管受到唐朝和各藩镇的强力镇压,最终失败,但庞勋领导的桂林守备起义也借助蝗灾迅速蔓延。

庞勋失败后,唐朝的蝗灾继续蔓延,干福二年(875),唐朝的蝗灾更"从东到西,太阳被遮住了,穿过了光秃秃的土地"面对这场遍及帝国北部的蝗灾,唐朝的官僚集团骗唐僖宗说,所有蝗虫都自行绝食,"他们都是抱着荆棘死去的"为此,当时几位总理还祝贺唐僖宗说这是上帝的精神。

面对当时大面积干旱和蝗灾蔓延的局面,有人观察了唐代的陕西,使崔伟为大旱蝗灾而哭泣。没想到,崔伟指着办公室里的树叶说:"这里还有树叶,为什么会有干旱?"然后要求救灾的人被打了一顿。

在这次大规模的旱灾和蝗灾中,唐朝整个官僚集团从上到下都视而不见,"州县不听真话,上下级不知情,百姓徘徊无怨"于是,在整个唐帝国内部,人们开始"如贼聚,蜂起"。

当时,晚唐寒冷的气候导致干旱频繁,而位于今天山东境内的云州、曹州、周浦三地靠近黄河"蝗区有三种类型:洪泛区、湖滨区和涝渍区,是理想的蝗虫发生基地"这使得这个地区受到气候变化干扰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在遭受蝗灾的干甫二年(875年),王献之在周浦(今山东鄄城)领导了长达三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878年王献之被杀后,他的剩余部分继续投靠黄巢。

黄巢大起义之年(干福五年,公元878年)是唐僖宗时期蝗灾最严重的一年。对此,唐靖西总司令郑毅在《讨黄巢檄文》中写道:"近年来,飞蛾和蝗虫造成了危害,干旱延长了灾难。因为流氓,经常出现混乱。虽然被人追杀,但还是很猖狂。"明确指出蝗灾是直接激发王献之和黄巢起义的大背景。

干旱和蝗灾的频繁发生是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884年,黄巢之乱终于被平定,但它几乎贯穿了中国的南北,从山东到广东,再转到陕西占领长安,这也使曾经由玄宗(847-859)统治、稍有回潮的唐朝,转入彻底的动荡和衰落。从此,藩镇割据更加肆无忌惮,民不聊生,帝国哭了。

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动乱的交织作用下,咸通八年(867年),也就是庞勋起义的前一年,终于考中进士的诗人皮日休偶然遇到一位以捡橡子为生的老妇人,在《橡树叹息》中写道:

"秋天橡子熟了,榛子杂草散。是黄毛,是晨霜。班次开始,有利可图,日方满筐。蒸了几次,用作三冬的食物。.....去冬今春以来,橡子饥肠辘辘。我听说田成子是个欺诈的国王。当我遇见一棵橡树,我不觉得脸上有泪。"在人民生活日益困难的情况下,诗人皮日休终于出现在黄巢的乱军中。公元884年黄巢战败后,皮日休终于销声匿迹。

在皮日休的《晚唐挽歌》中,唐帝国谈到气候寒冷,"饭斗三千块"、"人吃人"洛阳的记载也不断在书籍中看到。唐朝倒数第二年(906),闰十二月,史书记载洛阳城在"震电"之后"雨雪"。

第二年,公元907年,朱温,一个原本是黄巢部的野心家,后来投降了唐朝,终于迫使唐哀帝梨竹武力撤退,并把他的头衔改为主梁。

在气候之手的无形作用下,大唐彻底沦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