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煌考上探花为什么选择回老家治丧而不是做官?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4 10:39

潘世煌是清代状元潘的弟弟。那时候的潘世煌、潘施恩、潘祖荫叫"苏州三杰",已经是当地非常知名的文人了。潘世煌考上探花后,本可以直接入朝为官,但此后潘世煌因为母亲去世,选择了回乡守孝。葬礼结束后,我不忍心把年迈的父亲一个人留在家里,便要求留下来

照顾父亲,并打算不再做官。多少人的探花梦,潘世煌自己却放弃了。看来,潘世煌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孝子。

人们常说:"寒窗苦读。"在古代,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无数读书人,读书读到胡须花白,也没有成就一番功名。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人能和几千匹马中的一匹战斗"血路"考中举人、秀才后,获得官职,祭祖。运气够好的话,可以在宫考(状元、状元、探花)中排名前三,然后事业蒸蒸日上。再过几年,你就是政府官员了,进了帝国中心,挺爽的。

但是在清朝有这么一个人,为了探花而苦考之后,拒绝留在朝廷做官,宁愿回到家乡孝敬父母,把得到的财富传下去,让很多人感到可惜。

他叫潘世煌。潘世煌,1765年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潘世煌出身书香门第,家里的事情很多"学霸"。比如,他的父亲是秀才,他的堂兄潘是状元,他的侄子潘祖荫是探花家。在这种氛围下长大,潘石屹自然会成为"学霸"。

1795年,潘世煌赴京参加考试,在殿试中表现突出。他被命名为"探花"。随后,潘世煌入翰林院,授编审。博物馆关闭后,潘世煌被分配到住建部,担任住建部部长。补完之后浙江赛区和云南赛区走了。

应该说,潘石屹在官场的起点并不是很顺利。翰林的分布有三种。第一个分配给皇帝,他会被分配到南书房,或者担任读书讲学等官职,升官发财,指日可待。二是被分配到外地学政治,或者参加省考,收一批学生弟子,肯定受益匪浅。第三个是,他和潘世煌一样,被分配到教育部做六品大师。他既不能到达天空,也不能到达地面。他既没有实权,也没有钱,只能在京城里吃苦。

这三种分布中,第一种最好,第二种稍差,第三种最差。

然而,在首都,它并不是没有光明的未来。三五年后,当地缺空的时候,可以马上"带着空缺走出北京"去地方当县官也挺好的。

但是,潘石屹并没有走这条路。潘世煌的浙江部和云南部走了没多久,他的母亲就病死了。按照清朝的制度,一个官员的父母去世,他就要辞去官职,回老家悼念父母。这是"丁友"。"丁友"期满后可以回北京,等待法院安排。

为母亲守孝三年后,潘世煌没有回京,而是以父亲年事已高,需要赡养为由,要求留在老家孝敬父亲。

潘世煌不是在找借口,而是真的全心全意支持父亲。当时,潘石屹的父亲潘仪君已年近六旬,视力不好,外出旅行需要帮助。潘世煌每天早起侍候父亲洗手。白天,他随时站在父亲身边,等着他的电话。晴天的时候,潘世煌会抱着爸爸去外面散步。晚上,潘世煌和父亲谈心,脸上始终没有露出疲惫的表情。等父亲睡着了,潘世煌悄悄退出,回房休息。

有时候潘世煌出去办事,回家晚了,父亲已经睡了,不便打扰,就在船上休息,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进屋。

在潘世煌的精心照料下,他的父亲潘仪君晚年过着舒适的生活。他活到90岁,直到1830年才突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