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摄政王载沣去了哪里?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4 07:52

说到清朝,就不得不说溥仪了。说到边肖溥仪,我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载沣,摄政王。那么有人问,这个摄政王载沣是谁,为什么他在清朝灭亡之后就消失了呢?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大家一起来分析揭秘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应该说咸丰是很开明的,不然你

想藏都藏不住!

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有什么特别之处?

载沣在晚清的身份非常特殊。作为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他的最后一个应该还是清初带领清军入关的多尔衮。可以看出,慈禧把摄政王的头衔给了载沣,希望载沣能有所作为。

为什么载沣能成为摄政王?因为载沣的地位太特殊了。他的祖父是皇帝(道光),他的哥哥是皇帝(光绪),他的儿子是皇帝(溥仪)。就连他也曾经传过皇位。为了培养这个摄政王,慈禧还出了大招。

早在光绪皇帝去世时,慈禧就已经开始物色接班人。因为同治和光绪都是一代,下一任皇帝肯定是溥这一代,而这一代溥肯定和慈禧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为了找到这位大师,慈禧将她的心腹荣禄的女儿嫁给了载沣。由于载沣和光绪的关系,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借载沣生孩子。

当时有报纸说,只要载沣和荣禄的女儿生了儿子,就一定是继承人。

果然,1906年溥仪诞生后,载沣的政治地位开始不断上升。先是掌管瑞建营(首都重要的警卫部队),1907年被授予军务大臣学走路。1908年春,任军务大臣。

这都是慈禧一手策划的,这样载沣就可以摄政了!

许多人解释说,载沣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大师。早年去德国道歉赔罪,让慈禧很满意。其实我认为载沣能有这样的权力,是因为他和光绪有着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父亲依赖儿子"刚刚成为摄政王。

为什么载沣统治下的清朝会变得更糟?

载沣摄政后,清朝政局急剧动荡和恶化。最后,辛亥革命爆发后,局势发展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这些都是载沣个人无能的表现。

载沣那时只有25岁,还有点血气方刚。这估计和光绪十年前改革的冲动是一样的。感觉光绪的改革失败了。载沣主持清末新政时,一方面加强皇权,一方面约束袁世凯

如果没有北洋将领,这一切早就发生了"兵变"受到威胁,袁世凯的脑袋可能已经掉在地上了。1909年,袁世凯被逐出权力中心,载沣开启了摄政独裁的时代。通过像袁世凯一样打压汉族地主阶级,依附满清皇室掌管国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载沣的第一步是错的,慈禧得以开创"同治中兴",不仅仅是皇太后和太子"同治"其实也是满清统治者和汉族地主阶级"同治"载沣的政治取向是抛弃汉族地主阶级,实际上是比保守派更保守的改革,最后想出了一个"皇家内阁"怪胎把清朝的政治推向了深渊。

因此,载沣执政仅三年,舆论就已经沸腾了。各种势力对清廷展开反抗,最终于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起义军原来是清廷自己创立的新军。镇压这些叛军,必须依靠北洋新军,这是当时清廷最倚重的。结果,北洋新军不听载沣的指挥,而只听袁世凯的。

当时袁世凯在老家打姜太公钓鱼,急得载沣下车"给罪人的信"为袁世凯倾其所有,让袁世凯出山。

这种嘲笑,载沣可能是唯一能理解它的人!

清朝灭亡后,曾经炙手可热的摄政王为何不得好死?

无论是战术还是经验,载沣都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即使没有袁世凯,载沣也无法控制局势。这不仅是历史趋势,也是对执政者能力的考验。

没经受住考验的是载沣,后来他这样描述清朝的载沣:"而王公大臣往往比较沉默,也就是请聪明一点,不好意思。"

《大公报》也这样评价丽晶:"德有余,才不足。人不善于用人,浪费了时间,甚至到了今天还要退位。"

执政三年后,载沣完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辞去摄政王后,他干脆呆在家里,呆在家里,退出历史舞台,告别最高权力!

如果载沣是个有野心的人,估计以后的下场会很惨。正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不能力挽狂澜,但他很豁达,能看清楚政局的发展。交出权力后,载沣完全隐藏起来了。

民国的政治比晚清诡异很多倍,但载沣只是继承了"不要参与"为了不连累自己,1917年,张勋复辟,清朝的老老少少都兴高采烈地开辟了清朝,只有载沣留在了家里。

1928年北京事变后,溥仪被逐出皇宫,被日本人带到天津。当时,载沣强烈反对溥仪与日本人分一杯羹,但溥仪不听。九一八事变时,溥仪被日本人骗去当伪满洲国的傀儡。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与溥仪的特殊关系,载沣没有遭受日本人的迫害,但他也没有出来为日本人工作。抗战胜利后,载沣的日子并不好过。北平直接解放后,载沣看到了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中的许多单位继续在房屋中工作。当时,载沣参加了第一届CPPCC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印象深刻。他先是卖掉了秦春宫,以支持国民教育的发展,后来又将贾伟胡同46号贡献给政务院办公。

1951年2月,载沣因长年寒冷在京病逝。可惜当时溥仪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没时间见他。但我觉得溥仪后来能得到特赦,也许也和这个有关"振作起来"和他父亲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