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已经改进造纸术为什么人们还用竹简(东汉发明纸为什么还在用竹简)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4 03:00

造纸术,纸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这一点很重要。东汉蔡伦已经改进了造纸术,也就是说,纸的制造变得更加简单方便,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在很多以三国为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竹简而不是纸张。为什么?是电视剧不优雅吗?

并非如此。今天就来看看吧。现实历史中,为什么造纸术改进后,人们使用的书写载体大部分还是竹简。

看过《三国演义》及其系列影视剧的朋友可能会疑惑,纸早在西汉就已经发明了,东汉时期造纸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为什么人们还是大量使用笨重不方便的竹简来书写呢?是因为纸张太贵还是人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造纸术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历史上没有定论。但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以麻纤维或麻织物为原料,生产"灞桥纸业"因1957年在咸阳东郊发现灞桥而得名。但这种纸比较粗糙,太厚,而且含有很多纤维束,表面不平整,非常不适合书写,所以没有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宦官方上命令蔡伦改进造纸术。经过多次探索,他终于以树皮、破布、旧渔网为原料,命工匠将它们切成块,切掉,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水池中浸泡。待时机成熟,将水中的纤维料捞出,然后放入石臼中搅拌,再用竹签将浆料挑出来,晒干后即可作为书写纸使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蔡伦带领工匠们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生产出了轻便、柔韧、价格低廉的纸张。元兴元年(105),蔡伦将改进后的纸和造纸技术呈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对此大加赞赏,并下诏在国内推广。因为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智"。"蔡侯智"一出,各地争相购买使用,大大造福了世人。

自古以来,书约多以竹简编,用帛者谓之纸。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伦奈创造了这个想法,用树皮、麻头、我们的布和渔网当纸。是元兴元年打的,皇帝本事好,所以一直用,所以天下咸"蔡侯智"。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官员传》。

汉献帝年间,左博对蔡伦的造纸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使纸张洁白、细腻、柔软、匀滑,不仅色泽鲜艳,而且纸质极佳,故名"左博纸业"它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使用的高质量纸张。由于蔡伦和左博的努力,纸张在东汉中后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开始取代帛书和竹简,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书写的首选。

然而,令今天的人们惊讶的是,尽管造纸术广泛普及,用纸量相当可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来书写和保存朝廷文书和诏令的材料仍然是帛书和竹简。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纸不具备杀虫防蛀的功能,容易损坏,另一方面也和上层阶级一千多年来形成的观念有关。

当时的上层社会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文书和契约应该铸入钟鼎,其次才是竹简帛书("功德刻在钟鼎上,功德的名字挂在竹帛上。"见《三国志》卷19),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保存。只有纸才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存在"短板",使其优点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以取代帛书和竹简。这项艰巨的工作终于在东晋完成。

东晋中后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化学家、医学博士葛洪,业余时间都在炼丹,为了延长纸的寿命,"第一次"一种染纸的新技术被成功发明。这项技术是将黄蘖的汁液煮沸,然后用它浸渍纸张,使其具有杀虫防蛀的作用。这种浸过黄色分蘖汁的纸叫做"黄麻纸"黄色虽然没有白纸漂亮,但是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黄麻纸"它出现后迅速风靡世界,被广泛用于抄写佛经和文献,直至唐宋时期。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曾写道"贾玉忠带着八个编辑和校对,把四个图书馆的书混在一起,分发给上百名官员。知道他用黄麻纸写了一大卷,他自然不敢藏起来"(见《孟茜笔谈》卷一),因而"黄麻纸"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用"黄麻纸"彻底解决各种纸张"短板"简简单单的代替丝和竹是大势所趋。所以东晋权臣桓玄篡位称帝(403年)后,下令朝廷文书、诏书的书写和保存全部用纸("桓玄《假事》说:古无纸,所以用简,不用拜。今天,所有用简单的都换成了黄纸。"见《初学·卷二十一》)。至此,经过蔡伦三百年的改造,纸完全取代了竹简,成为官民广泛使用的书写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