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参加科举年为什么连举人也没考上?(蒲松龄考了几次科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3 18:52

众所周知,蒲松龄的《聊斋》很受很多人的喜爱。这些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妖魔鬼怪都在其中。如果人见世面多了,看到这些鬼神传说也是很有意思的。不过,蒲松龄虽然名气很大,但基本上一生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了40多年,连举人都没考上。蒲松龄真的没有才华

吗?但是你为什么不进去呢?

古代科举是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即使到了清朝,虽然有了世袭或捐官的说法,但科举仍然是天下士人成就自我的必经之路。清朝的科举制度延续到明朝,明朝的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这时,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是必考内容。不要小看八股,就算中国的专业在古代也能写出高水平的八股。所以古代科举难,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许多国家翻译出版了这部中国古代的鬼小说,都被作者的才华所感动。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一生著述甚多,包括文集13卷,诗集6卷,词1卷,杂文5种,剧本3部,歌曲14种。他的才华后来被称为"读书如月,写作如风"。然而,蒲松龄才华出众,却从19岁开始努力进入考场,44年来反复应试,连举人都没有。直到他71岁,朝廷赐给他一个"岁的进贡生"四年后,蒲松龄去世。后人不明白,蒲松龄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为什么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观看"金榜",却一直没考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客观因素?

能写出《聊斋志异》这样高水平的书,足以说明蒲松龄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蒲松龄自幼好学。19岁就拿下了县政道秀才第一名,名声远扬。然而之后,蒲松龄又上去参加科举考试,却接连失败。

据史料记载,蒲松龄科举失败的客观因素很多,因为清朝的考试方式经常变化。但是,如何改变它们呢?想要成名的蒲松龄应该学习科举考试的方法。他为什么违反朝廷制定的办法?

当蒲松龄48岁的时候,他决定拼到底,发誓一定要考上。但考试时,蒲松龄一心只想写作,却意外写出的文章字数超过了规定数,让他后悔不已。他决定再次准备下一轮科举考试。

下面简单说一下古代科举试卷的要求。古人参加科举考试,要在规定的试卷上写文章,不能抄,不能少,不能写错别字,也不能写在试卷之外。不能写下字,也不能写在边上。而且试纸不能有污渍,否则无效。试卷作废是小事,下次还可以再考。但是如果在科举考试中犯了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因为涉嫌作弊而受到处罚。

蒲松龄在家又研究了一遍经文。当他终于等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第一场还算顺利,但是到了第二场,他突然在考场上病倒了,连毛笔都拿不住了。他又失去了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直到63岁,蒲松龄才看到他同时代的一些人都成了官。他很不高兴,决心再攻科举。但此时他已步入老年,没有精力读书,后来也放弃了科举。

人为因素?

对于蒲松龄考砸了什么,后人肯定会想到古代官场的黑暗。也有人认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把鬼狐写得活灵活现。他一定是激怒了这些鬼狐,所以在考场上被这些妖怪打扰,导致考场失败。其实这只是一个笑话,或者是一种封建迷信。

还有人觉得考官都是没文化的傻子,连文章都没有好坏之分。以蒲松龄的文采,他的卷子一定写得很好。古代的考官虽然有能力,但在清朝也很厉害。而且清朝经历了几起科研作弊案,皇帝杀了很多考官。蒲松龄来的时候,考场基本上很正规。

古代科举,确实有村民贿赂考官,所以后人推测蒲松龄没有贿赂考官,没有走后门,所以他的文章再精彩也没人看。蒲松龄真的不是一个"锦上添花,失不再来"人,他不想做这种见不得人的生意。

而且,蒲松龄并不富裕,没有多少钱。据说蒲松龄结婚后,只有二十亩薄地和三间破房子。他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非常拮据。蒲松龄做过教师,也做过校长,但这些工作都没有多少钱。后人把清代的考场想象得很暗。其实蒲松龄考,考官也不全是爱钱的人。即使他们拿了钱,如果他们考试不及格,他们也无能为力。

八股因子?

但也有学者认为,蒲松龄在考试中的八股文写得不好,达不到朝廷的要求。八股文是一篇很难写的文章。不要以为蒲松龄会写小说,就能写好八股文。昨天科举考试写了一篇八股文。古代科举规定答题卡必须"八股文"而且整篇文章应该由"破题、承接题、人力、起始股、中间股、后股、捆绑股"它由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八股和论述的中心,各有两套对偶字,所以是八股。

古代科举写八股文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有严格规定,不能超过550字。超过了就无效了,不可能被录取。有学者说,蒲松龄可能没有掌握八股文的写作技巧,或者考卷上写的字不符合朝廷要求,甚至讽刺时政,与真正的八股文相差甚远。所以,我考砸了。

但是,蒲松龄的考卷没有保存下来。如果能留下来,或许可以学习清朝的科举。

能量因素?

蒲松龄一生写了许多小说和文集。尤其是来自陌生工作室的陌生故事。有人认为,蒲松龄可能一生致力于《聊斋志异》的写作,这也分散了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注意力。这是两个方向。蒲松龄的好朋友曾经说过:"就才华而言,别说考举人,就是考进士,他也能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关键是他没有尽力对待科举"。也许这是考试不及格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蒲松龄自己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命不好,数奇。每次落后,我都很沮丧,抱怨。在蒲松龄故居,有一副对联:"我一生中从未与马结缘,但我很幸运能在孙山"。这是对蒲松龄一生最好的总结。

虽然蒲松龄没有考上,但是他为我们国家留下了一部传奇性的作品。人一辈子都无法通过考试实现人生的价值。比如蒲松龄,他一生都是科举失败者,但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却高于那些通过科举成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