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其实诸葛亮只能选择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何不能拒绝刘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3 18:39

三顾茅庐可以说是三国乃至整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典故。就算你没看过三国演义,你也一定听说过三顾茅庐。但《演义》中的三次草堂之行,把诸葛亮的起点捧得很高,刘备主动来了诸葛亮家三次,才让他搬家。但这些都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诸葛亮也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刘备可以邀请他。乱世,诸葛亮要想证明自己,就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主公。三访山寨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首先,刘皇叔渴望人才

杜甫诗云:"第三张传票加重了他处理国家事务的负担。三顾茅庐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故事中刘备对人才的礼遇和尊重,终于感动了天下大圣"卧龙"先生,我知道了。有和的杂交曹"长期战略,并在这一卓越的战略理念下,成为"世界的三分之一有一个"一代智慧大师。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访草堂。那时候诸葛亮没来之前,只是在荆襄一带小有名气。年近半百的刘备,早就以大将闻名。他们的名气和经历差距很大。为什么刘备要对一个能力未经验证的年轻人毕恭毕敬,甚至举行收徒仪式?

刘备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他的才能虽不及曹操之盛,但也出过几个优秀的谋士:三国顶级行政人才、徐州九品郑智的设计者陈群,曾经的广陵统治者、不肯在江东称雄的陈登,文武双全;赤壁之战后,招募了很多人才,包括"凤雏"策划汉中的庞统、法正都是一级谋士。虽然刘皇叔重视人才,但在此之前和之后,没有一个人受到诸葛亮的优待。

刘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温良恭俭让。他其实脾气很大。从他鞭打杜佑,杀害张裕,可以看出他的心胸并不是很宽广——鞭打杜佑是他舅舅的手,是在演义里栽到张飞身上的;张裕只是在一句玩笑话里得罪了,被记仇打死了。

即使当时刘备处境艰难,为了收买民心,吸引成功后也不必继续弄虚作假——《三国志》载:刘备与诸葛亮"好的感情是彼此靠近的"就连铁杆亲信关羽和张飞也觉得"不开心",可以看出刘玄德一直很依赖孔明

刘备真正看重诸葛亮的是什么?

第二,诸葛亮的手和眼都是天价

《榜样》里有一句话:我一身布衣,修养南阳。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出山前是一个游山玩水的隐士。

无奈隐士毕竟不是神仙,忍不住吃烟花,隐居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无忧无虑;如果诸葛亮只靠几亩不毛之地生活,他几乎不可能摆脱生产劳动,整天为生计奔波。他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世界大势?

所谓"不要让文达做附庸",一半是矫情,另一半是底气,因为诸葛亮不用"文达"也能维持舒适的生活。

琅琊诸葛家族原本就是贵族世家。虽然之父诸葛玄落于家财,以至于背井离乡,迁居荆襄,但士族的细节还在——诸葛亮和荆襄的名门望族,蔡、蒯、庞、黄,都是姻亲关系(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娶了蒯氏和庞氏,我娶了黄的女儿,黄娶了蔡氏的女儿,与刘表是妹夫。见”。有这么强大的关系网,他当然不用去求别人过日子。

生活富裕清闲,家庭和学业出身积累,只是成功的基本条件;诸葛亮虽然天赋异禀,有着敏锐的战略洞察力,但还远远不足以支撑隆中对战略,因为他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条件——广泛的消息来源。

信息来源是贵族家庭的真正资源。正是通过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他们早早布局,拉开了与贫困平民的距离。诸葛亮不是荆襄的贵族家庭。虽然他与各个家族关系密切,与当地名流交游广泛,但中世纪的通讯条件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

除非诸葛亮和这些家族的关系已经到了核心利益的层面,信息才能共享。

这不是不可能的。与六朝时期的保守封闭不同,汉末士族并未丧失进取精神和相对较高的开放程度。他们愿意在缔结姻亲关系的前提下接纳外来的优秀人才进入核心,而诸葛亮恰好满足了这个条件。

隆众的对抗策略很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这不是诸葛亮自己独立发明的,而是他依托荆襄士族广泛的消息渠道,吸收了各路先贤的智慧,最后融合而成。

第三,君臣双向选择

虽然隆众在战略上是有远见的,但是谈这个战略的大方向是没有价值的。关键在于执行——光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实现目标。

此时的诸葛亮还缺乏执行力——孔明曾经劝刘表的长子刘启,让他离开江夏,远离继承人之争。这对刘启的人身安全来说是妙手,但对刘备的事业来说却是一招烂棋,因为刘备没有能力强行夺取荆州,所以必须用一个盟友做代理人,而刘启是最合适的人选。刘启去了江夏,地理上与刘备分离,双方陷入各自为政的局面。一旦情况有变,双方只能凭感觉行事,不可能相互呼应。

但刘备还是很看重诸葛亮,因为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备在人间度过了半辈子,却始终未能获得稳固的根据地。他只能惶恐地四处逃亡,投靠各路诸侯,最后被庇护在刘表的羽翼下。就拿刘备"熊雄"自然,意在夺取荆襄的主导权;只是刘表不够进取,但他经营荆州多年,不是他几千个流浪汉能撼动的。他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广泛联系荆襄非主流势力。

荆襄大大小小的家族,诸葛亮都了如指掌:谁不受刘表器重,谁与蔡的蒯家有什么矛盾,谁在家族中被边缘化。有这样一张活地图,对刘备联系整合荆襄边缘势力有很大帮助。

隆中对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连曹"而孔明的哥哥诸葛瑾只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官员,这种关系对以后的外交工作极其重要。

所以不管诸葛亮的经验几何,这些条件决定了他是实施隆中对战略的唯一人选。

而且孔明不是荆襄的贵族家庭,没有太多家族利益的羁绊,所以能成为刘备特别得力的人"领导党"!

刘备对世家子弟一直心存疑虑,因为这些人看重宗族,轻视君主——前面提到的陈群、陈登后来加入曹操,受到重用;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背叛刘备,但忠诚度明显不高。刘备出身贫寒,面对这些人有一种自卑感。如果他再遇到这种情况,他就没有信心控制他们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在招安诸葛亮成功的时候,没有继续物色与他平起平坐的庞统;不是因为"卧龙"你不需要"凤雏",不是因为孔明嫉妒庞士元,而是因为襄阳庞氏属于世家子弟,刘玄德吃了之后心有余悸。

反过来,诸葛亮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到建安十三年,丞相曹虽然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精英管理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但几乎没有重用体制外的人——荆州著名学者蒯越,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于世,曹操对此评价很高,说"不喜荆州,则异耳"然而,任其光禄勋闲职,无实权。有理由相信,诸葛亮对待曹只会更差,不可能让自视甚高的孔明满意。

孙权的情况也差不多,他的队伍也基本完成。诸葛亮加入进来很难成为核心。孙权接过父兄的基业,二代出身,比曹操更看重家庭。此外,他的哥哥诸葛瑾早就做官了。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说,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于是,出身贫寒、野心勃勃的刘备成了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