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都是怎么喝茶的?茶文化和其他朝代有什么区别?(元代的茶文化历史)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3 13:39

茶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茶"这个词是唐朝才发明的,但据说早在秦汉时期,当时的人就已经可以喝茶了。其实古代喝茶的方式和茶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各个朝代的茶文化也是不一样的。元朝时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杂居,也使得当时的茶文化呈现出多元

的一面。这次我来告诉你元朝的人是怎么喝茶的,和其他朝代有什么不同?

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以奶酪和肉类为主要食物,平时需要喝茶帮助消化。此外,国内外发达的交通和外国茶产品的传入,使元代的茶文化多姿多彩。

元代茶叶的生产和饮用虽然基本沿袭了宋制,但在饮茶方式和文化内容上却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首先,饮茶习俗在元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流社会沿袭了宋代的抹茶方法,皇室所需的茶叶仍以龙团风饼为主,由拱北继续生产供应,但宫廷中的皇室更喜欢加茶,煮茶时可加入各种辅料。

其次,饮茶花香果的习俗。利用茶的特殊气味,使茶吸收花果的芳香,这是元代茶文化的一个特点。

元朝吸收了中原钨茶的一些独创方式,并结合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茶饮料。这种茶既可饮用又可食用,不仅受到蒙古族贵族的欢迎,而且传播到汉族和其他民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元代的茶文化。

元代胡思慧在《吃食》中提到了元代人们饮用的传统和新开发的茶叶品种。金茶:"是江南湖州的端茶。"这是王镇农业书籍中记载的最后一种茶叶。

范殿帅喝茶:"是江浙清远路产的茶芽,口感色泽绝对优于所有茶叶。"《元史》卷九十四《食粮志二》,又称"范殿帅茶"。

凤尾茶:"出了江浙赣。"这是樊雄提到的茶芽中的第三个产品"中亚"。樊雄《宣和北苑茶贡录》:"茶芽有几种...第二次叫中国茶,是一芽二叶,号一枪两旗。"一杆两旗,形似燕尾,故名。

玉碾茶:用上等紫笋50斤,苏门炒饭50斤,过筛后混合在一起,在玉碾中碾成茶。炒饭是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方便食品。由此可见,玉墨茶是一种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食物和南方饮品的宫廷饮品。

炒茶:"用电饭锅煮熟后,用马斯科油、牛奶、茶芽炒。""Masugo油:取干净的牛奶,用上油的木头搅打。马苏果油作为漂浮物,也就是今天的云黄油。"炒茶是元朝蒙古皇帝专用的奶茶,是今天蒙古人喜欢的奶茶的前身。

此外,还有紫笋、川茶、藤茶、香茶、兰膏、西番茶等18种茶叶。

与朋友相处时,常以茶待客,这在元代已成为一种生活礼仪。送茶是为了迎客,送茶是为了欢送,送茶也是作为礼物送给对方。

元代人很流行用开水直接喝茶,而且喝茶还常常伴有饭、酒、瓜果,这在很多诗词中都可以看到。

元好问《野谷道有怀昭禅师》有云:"汤里的豆饼银润爽滑,茶心清香。"

广州泉在访友时说:"刻意饭刻须,常落小米茶。"

杨云甫在《銮景诗一百首》中写道:"营地松软干净没有沙子,奶饼羊酥当茶。"

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统治,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在,炒茶的方法还保留在一些文人中,沏茶这种文人眼中的高雅之物还在流行。

虽然元代名茶与宋代名茶大体一致,但其制茶工艺略有变化。茶叶从宋代的华丽精致回归到了自然质朴,茶具也脱胎换骨。从宋代的崇金崇银,进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为陶瓷茶具成为品鉴市场的主导趋势开辟了历史性的通道。

元代的茶具提倡喝散茶,唐宋以来的焙、磨、滚、煮等制茶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由于朝廷不废饼,上层空还存在抹茶法,所以前朝的一些茶具还在使用。

喝散茶省去了很多制茶过程中的繁文缛节,也大大简化了所需的茶具。元代人开始将采茶、加工茶叶的器具排除在茶具之外。这时常用的只有壶(盛汤以备冲泡)、高足杯(碗)、灯、灯座、碗(饮具)和坛子(盛茶具)。

在元代人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描写唐宋时期烹茶和使用茶具的诗词。耶律楚材是契丹皇室的后裔。精通国学,爱品茶。他在《西域王乞茶诗七首》中写道:"长年不啜剑溪茶,五车黄尘困。碧玉瓯思雪浪,金碾岸记雷芽。""玉杵与云曰,金刀带雨斩黄芽。""红炉石丁煮全月,一碗香吸青天。"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简溪茶(武夷产的饼茶)的无限向往,以及对过去煮一些新茶的美好回忆。"出现在诗歌中;碧玉欧""黄金磨坊""玉杵""红炉""丁士"最后都是煮茶用的茶具。

山西大同西郊元代道士冯道真壁画墓中出土的壁画《童子待茶》,是反映元代民间饮茶习俗的重要文物证据。这幅壁画描绘了一个梳着双髻、穿着长袍的男孩在院子里端茶倒水。童子身后左边的桌子上是备茶的茶具,有叠瓷灯,叠灯座,冲泡茶汤的大碗,存放散茶的盖罐。这一场景明显不同于宋辽时期壁画墓中的备茶画面。宋辽时期茶室里曾经使用的加工和烹饪器具,如滚筒、擀面杖、风炉、汤瓶等,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