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恭帝为何从皇帝到驸马到高僧?(宋恭帝和宋端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3 09:13

宋朝皇帝中,赵并不是一个很有名的皇帝。他是南宋末代皇帝的弟弟,但他的一生非常精彩。他先做了皇帝,后做了驸马,最后做了和尚。这看起来不可思议。很明显,他已经是皇帝了。他为什么会成为许?他成了谁的徐?他最后是在哪里出家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他是怎么死的?

"湖光山色的梦算不了什么。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的一天,天清水叹”。

这是北宋奇人邵雍的《梅花诗》中的一句话。其中暗喻了赵三百年基业在宋代的没落。随着陆秀夫负帝跳海,“长天碧水”一下子吞噬了宋朝最后一丝希望。然而,前三年,蒙古军队已经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作为当时亡国之君,年仅6岁的宋恭帝成为蒙古元朝的俘虏,开始了长达47年的传奇被俘生涯。

虽然亡国之君的称号不太好,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无能。虽然大部分都是这样,但总会有例外。一个王朝灭亡后,新王朝的皇帝肯定是保不住前朝的君主的,因为如果前朝的君主有兴国之心,那么来之不易的江山就拱手让人了。

1274年,他死于过度的放荡。四岁时,为了宋恭帝,在汉奸贾似道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外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听政。但是军权还是在贾似道手里。

六岁时因为亡国被带走。十九岁那年,他被迫出家,直到去世。他的人生经历极其悲惨。

宋朝的江山被太祖从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最后败给了他们。后人讽刺地写了一首诗:当日他在陈桥驿时,欺骗了他的孤儿寡母。谁知300多年后,孤儿寡母也被欺负。

当年赵显登基的时候,宋朝的江山已经处于焦灼状态。当时蒙古的统治者忽必烈认为皇帝年轻,汉奸执政,是统一中原的大好机会。你想错过吗?

元朝的军队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北半部。控制了南方最重要的通道襄樊城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进发。一方面,谢皇后向全国发布命令"王琴",为元军讨要和平。势如破竹的元军正在突破各地的防线,接连交出长江中游诸州。

独霸三朝(李宗、杜宗、恭宗)却贪生怕死的奸妇贾思道,一方面率领七万宋军驻守芜湖,一方面又派使节到敌营求和,却遭到拒绝。

1275年,贾思道率领的三万大军在芜湖被元军击败。不久后,谢、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贾似道,但为时已晚。宋朝已死,灭亡的局面不可避免。同年中期,元军已占领江东(今江苏省)大半。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到达临安。南宋朝廷媾和失败,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皇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赵显向元军投降。

此时,尚未消灭的宋朝残余势力建立了端宗赵云和王维赵昌,继续抵抗,新征服的地区也是硝烟弥漫。忽必烈意识到这个堕落的年轻皇帝还有利用价值,只有把他作为幌子,才能吸引尚未加入的南宋朝臣,于是封赵显为护国公,把赵显等人囚禁在高墙深宫之中。赵显处处小心谨慎,苟且偷生,希望避免迫害。十二岁那年,忽必烈突然下诏赵显迁居商都,去蒙古偏远的腹地。

据当时一位僧侣告诉忽必烈,从占星术的角度来看,土星的邪帝星,会有想害皇帝的人,应该加以防范;还听说有人说要为被俘的丞相文天祥起兵。忽必烈预见到赵显和文天祥确实是对他统治的威胁,于是在大部分地方杀了文天祥,把赵法显放在商都。

原来忽必烈以为南宋已经灭亡十二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基本稳固。赵显没有政治军事利用价值,准备让他出家,算是宽大为怀。

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的坐月子生活一定是枯燥单调的。而且赵显被俘后,史料记载很少,只有一些零碎。据记载,1282年,赵显12岁,从北京被发配到商都开平六年。1288年,忽必烈把赵显娥的一百锭钞票送给应国公”。

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供养他们娘俩了,打算给她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10天后,决定出来了。"郢公爵赵显在图凡学习佛教。他的母亲,女王,被命令成为一名修女。一对母子被元朝安排出家。从那以后,他们就分开了。

从商都(即内蒙古正蓝族以东)到吐蕃(即西藏自治区)的距离将近万里。一路上,赵显穿过草原,穿越大漠,历尽艰辛,才终于到达吐蕃,最后住进了拉萨的伽蓝寺。

一个汉族人,孤身一人在一个不会说话,水土不服,举目无亲的环境里,显然已经和前生形成了天壤之别!但赵显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学会了藏语。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他甚至成为了寺庙的住持。

后来,我翻译了《一百种认识真理的方法》和博大精深的《认识真理纠正真理论》,在扉页上留下题词,自称“达汗国王让僧侣出家的法宝”,被西藏历史学家列为翻译大师。作为一个历史奇迹,他为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在知止的第三年,他偶然写了一首诗,被判死在甘肃河西。他的原诗是这样写的:给林和靖的信,梅花开多少次?黄金平台下的客人应该不会回来。诗中的下一句“黄金台"”是个地名,还有一个典故:讲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朝阳门附近建了一个平台,放了一千块钱在上面招募天下贤土。元朝的统治者以为这句话是赵显抱怨他“听众”得不到重用,表示不满,诗中最后一句“林和靖",”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宋代著名的高适。此人无意名利双收。他已经20年没有进入市场,也永远不会结婚。他在杭州西湖孤山筑屋,有一只梅树鹤作伴,人称“梅妻鹤”。死后念其仁人志士,谥号为“何敬先生”在元人看来,正是赵显借此机会表达内心的愤懑,似乎在极力推动复辟。

关于宋恭帝和赵显的结局,中文版《历代佛说集》中有一句话:“知止三年四月,赐应国公荣死河西,命一僧写儒金书收经。"有人认为:“英宗至知止第三年,英国公在河西被授死罪。"但是有些人用“献给护国公”这是一个独立的词,而不是被赋予死亡的意思。

至少从文字上,你看不出宋恭帝猝死,背后“圣旨给僧,儒生,金书经书”,还要渲染朝廷的礼遇。无论如何,在1323年,元英宗统治的第三年,宋恭帝结束了他的喇嘛生涯和长达47年的囚犯生活。这一年,他54岁。算下来,他定居西藏35年,期间从未踏足中原和江南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