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会把犯人给披甲人做奴隶?(给披甲人为奴有多惨)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3 02:13

在任何时代,犯罪分子都不会有好结果。很多人认为明朝对贪官的严刑拷打确实令人发指,但却没能遏制住贪腐之风。其实是体制问题。在清朝,罪犯因犯不同的罪而受到不同的惩罚。他们中的许多人害怕成为装甲人员的奴隶,这还不如让他们直接死去。装甲人是什么?为

什么囚犯如此害怕成为他们的奴隶?

清朝是建州女真人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政权。最初,他们世代居住在东北。夺取中原政权后,为了统治广大的土地和人口,他们将政治中心迁至明朝旧都北京。随着大批满族人迁入山海关,女真曾经居住的地方人口开始锐减。作为祖先的出生地和生长地,清朝的统治者自然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转移而放弃。他们让铁甲人世世代代住在这里镇守边疆,同时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让他们安心。比如很多罪犯被送到宁古塔做铁甲人的奴隶。

披甲人是指投降后身穿铠甲投入战斗带领部落进行讨伐的人,地位低于普通士兵。满族八旗制度"用旗帜统一军队,用旗帜统一人民"平时农耕狩猎,战时披甲。铁甲人的地位低于旗人,但高于汉人。他们被清政府派出,世代镇守东北边疆,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很多俘虏不愿意做铁甲人的奴隶,不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受辱,更是因为现实。

看清宫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当皇帝老子对不服从的臣民发怒时,他会说:"送去顾宁宝塔做披甲奴,永不入关!"犯人一下子被吓死了,他觉得生不如死。的确,在清朝,除了死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送到顾宁宝塔给铁甲人当奴隶"。看似普通的流放,可以去交通落后的古代生活环境恶劣的边境。抛开你一路上作为罪犯所遭受的折磨,能不能安全到达宁古塔做一个铁甲奴仆,就很难说了。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走七八千里到北京。其地冰雪之重,超乎人间,中国人无处可去。(《考证堂经历杂记》)"也有人说:"人们都说去了宁古塔就不怕十死之地了!"这也是皇帝用来震慑犯罪官员的常用手段。正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大陆,很多罪犯往往半年都难以到达。就算他们有幸到达宁古塔做了披甲的奴隶,他们后来所受的罪也不比流放途中的那些人差。

铁甲人本身没有满族人高,世代守边。他们基本不考虑流亡罪犯的任何人权。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轻则羞辱,重则折磨。最难的是被铁甲人杀死,很少有官员追查。对于这些罪犯,清政府觉得他们没有直接下令处死,已经很仁慈了。

宁古塔的管辖范围在顺治时期非常广阔,盛京的北部和东部都在它的控制之下。随着会馆的建立,领地逐渐减少。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宁古塔所在地,300多年前清廷曾在此流放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大部分人都被冻死,累死,折磨死。能回来的人不多,能从这里回到朝廷的也不多。宁古塔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冻,粮食不长。

著名诗人吴兆骞被送到宁古塔后,是这样描述当地气候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寒冷和痛苦在顾宁。从早春到4月中旬,雷电等强风让所有人兴奋不已。从5月到7月,接连下雨,8月中旬下大雪,9月初河水完全封冻。雪到地面就变成了固体冰,千里之外白雪皑皑。"这样的地方是无法接近的,"其地冰雪之重,超乎人间,中国人无处可去。"然而,它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流放到这里的犯人经常会偶然遇到老虎、豹子、狼和虫子。"前有老虎,后有白虎"一不留神就会被埋在野兽的肚子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罪犯听说宁古塔被流放后宁愿自杀的原因。这不仅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完整,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毕竟被折磨后主动去死比较好,可能会留下好名声。如果皇帝感到内疚,也许可以原谅妻子、孩子和民族。原则服从屈辱的流亡边关能不能活下去,很难说。反正基本没有希望取信于皇帝,重回朝廷。利弊之间,很多有胆识的罪犯选择了自杀,这让《宁古塔》和《铁甲侠》的流放成为了一个恐怖故事。他们背后的罪犯宁愿自杀也不愿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