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曹操死后孙权还年轻为什么不趁机统一天下?(曹操刘备孙权最后谁一统天下)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3 02:00

说到曹操和刘备,他们其实死的都挺早的,但是这两个人死后,江东孙权其实还挺年轻的,所以有网友要问了,当时的孙权为什么不选择借机统一天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

江东的虽然是孙武的后代,军人出身,却不同于顾、朱、张、陆等江东世家大族。他

是冷家的庶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所以被诸侯所不齿。孙坚虽然是个杰出的人,号称江东虎,但他杀伐果断,颇有英雄气概。但他始终没能治理好国土,投靠袁术,死于征伐黄祖之战。长子孙策只好投靠袁术,为其效力。21岁那年,孙策终于得到了渡江的机会,带着父亲的老部下1000多人和自己家族的数百人从现在的安徽歙县渡江,并在途中得到了周瑜率领的自己部的支持,开始纵横江东。短短两年,灭江东六郡,开创事业。

虽然孙氏住在吴军,但孙坚在江东并不以精兵著称。当时孙坚参加征董连军,在江苏、皖北招兵,是淮泗的精兵。如今孙策已抵江东,为淮泗诸侯。虽然孙策在战斗中极力保持与世家大族合作的态度,但他对当时的名士友好,不断抛出橄榄枝,希望他们能进入自己的江东幕府队伍。但毕竟孙策有得罪江东世家的前科,江东世家对孙策持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孙策之前在袁术任职,奉命攻打庐江郡。袁术也答应在他成功后任命孙策为庐江郡守,所以孙策打得很辛苦。结果庐江郡太守鲁抗率军坚守了两年,城才失陷。城市沦陷后,鲁抗因病去世,享年70岁。鲁有100多人,其中近一半死于这场战争和饥荒。江东世家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始作俑者孙策自然不会遭人恨。所以,无论孙策做出什么姿态,江东世家总是显得大方。

孙策年轻气盛,几次求爱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孙策的热情逐渐冷却,开始铁腕统治。既然你不合作,你最好不要违反我的命令。所以在孙策执政的四年时间里,江东政权一直不稳,外来军阀政权保持着对世家大族的军事压力。在很多决策上,孙策感受到了江东世家无形的约束力量,这让孙策感到相当不耐烦。绝望中,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好几次,她的孙女不得不以跳井的威胁进行抗议。孙策遇刺与此有关。

那么孙策为什么不利用手中的兵权一劳永逸地消灭江东世家大族呢?

这是因为在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中,很多饱受战乱之苦的农民都去要求武装宗姓的保护,而宗姓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以便聚众自保或开战。所以贵族家庭更多地利用军事封建制度来帮助他们的宗族、客人、佃户、学生和旧官员。就这样,三部曲变成了氏族的私人武装,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孙策领兵过舒城,周瑜自引本部千余人来迎。孙策感激不尽,拉着周瑜的手说"有了青的帮助,大事将一起举行"。

周瑜在当时并不是最有名的家族,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头蛇家族。如果他还能武装起来,那么江东的顾、朱、张、鲁的武装就更令人刮目相看了。孙策兵力强大,连横数万。如果这些世家大族单独进攻,没有一个会是孙策的对手。但如果孙策倒行逆施,联合这些世家大族,孙策未必能在江东立足。所以孙策被刺客重伤(应该是破伤风)而死。死前,他很担心孙氏一家。他对被当作心腹的张昭说:"如果江东能留下来,努力吧。如果不行,他就带着怀思的孩子慢慢回西部。"

由此可见,江东政权的兵制不同于官制和募兵制,是为了贵族联合政治。

孙权上台后,改变了孙策对贵族家庭的高压态度,采取了更好的态度。孙权颇为儒者,与孙策的侠客不同。他看起来像一个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的军阀,符合江东世家的利益。因此,在孙权执政初期,江东的世家大族对孙氏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合作态度,表现在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进入了孙权的幕府。这样,从200年到208年,江东形成了孙氏军阀和世家大族共同统治的局面。作为江东最大的军事力量,孙氏成为领袖,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保卫江东免受战争。

这是一种政治局面,注定了孙氏政权的中央集权不会很强,什么都谈,比不上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队伍。曹操要东征西讨。他只要拿着皇帝的印章,盖上印章,就可以以义的名义讨伐抗命。虽然刘备一直在赤壁之战前面跑来跑去,但核心团队一直在,他也能充当袖标。所以,当曹操集结兵力,上书孙权,邀请他一起打猎的时候,孙集团内部是有杂音的,体现在诸葛亮的说辞和儒家思想上。

孙势力弱小,在周瑜从岳阳前线回来之前,没有足够的实力压制这个世家大族发起的投降浪潮。孙在与周瑜达成协议后,以拒绝的勇气给了世家大族一个坚定的命令:孤已决,与曹操有过言者,同案。

在孙氏的军事压力下,各个世家大族选择了与孙氏合作,并率领自己的三部曲陆续向周瑜的部队报到,集结了大约五万大军。因此,对曹操来说,赤壁之战已经输了一场战争。虽然伤筋动骨,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但是他的生活却没有一点牵挂。但是,对于孙集团来说,如果这一仗打输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后方马上会发生政变。

孙权和周瑜的这场豪赌开启了孙氏政权的本土化进程。孙集团表现出庇护这些世家大族的能力,最终使这些世家大族认识到军阀集团作为一支地方军事力量的存在。但仅此而已。这些世家大族一直以三部曲(或大或小)武装,在江东政权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他们选择与孙氏和解的主要原因是孙氏军阀集团能够保护环境和人民——这就够了,不需要更多。

当时项羽曾经带着江东的8000子弟去争夺天下,结果却是无一幸免。孙策被称为"小霸王",它还有招募江东子弟与中国抗衡的野心,这对江东世家的利益绝不是好事。一旦孙策成功,定都中原或关中。在江东经济破碎的情况下,实现孙氏家族的皇帝梦对他们来说并不划算。所以江东世家从来没有和孙策合作过,因为他一直把江东当成兵源和物质基地,从而带领数百人与中国抗衡。江东世家显然不满意这个定位。历史上,江东贵族家庭的这种想法已经不止一次表现出来,以至于宋太祖羡慕地说"南方人不允许住在我们的大厅",即"南方人不能互相"因为南方人目光短浅,不能以天下为先。

孙权时期,赤壁之战证明了孙氏军阀集团的实力,其领袖地位日趋稳固。江东紧密团结在以孙权为首的军阀集团周围。孙权也成功杀死了曹操,打败了刘备,并于公元223年等来了刘备去世的消息。此时孙权41岁,正是壮年,有所作为的时候。那么孙权为什么不一鼓作气,乘刘备之死,蜀中大乱(刘备在四川勒索钱财,蜀民不与他同流合污,所以刘备死后在四川各地作乱,使蜀汉濒临亡国),而西征蜀汉,北伐中原,混入中国呢?

分析了江东政府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构成,可以看出江东政权缺乏恢复中原和发动大规模统一战争的意愿。同时可以看出,江东政权是寡头政治,中央集权程度相对较弱。就算是伟大的皇帝孙权也不能禁止。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孙权在任期间,几次北伐,大多草草收场。前线的将军和士兵并不努力,他们的战斗意愿很低。但是当曹魏举进攻的时候,这些士兵却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江东政权的特点注定是防守多,进攻少。

其次,曹操虽然去世了,但并不代表曹魏国势衰弱。自三国建立以来,曹魏一直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这一点在曹操死后也没有改变。虽然的《吴传》认为"Pi是去他妈的,还不如。今瑞不如丕,犹德不如曹",其言,实如其事。但是,最后还是曹丕主动进攻了吴国。他在位七年,没有征税。他三次大规模征讨江东,孙权无暇自保。哪里还有余力去西征北伐?至于曹睿,他甚至得了一个凶祖的庙号,谥号明太祖。纵观当时的史书记载,都说皇帝果断,诸葛亮、司马懿是出类拔萃之辈,所谓吼虎唱龙,也掀不起曹魏的天下。曹操甚至在曹睿年轻的时候夸口说:"我是基于Er三!"可见,曹睿绝非等闲之辈。

最后,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处于亡国的边缘。陆逊本来可以趁机伐蜀,但是他担心曹魏会惩罚他,所以决定出兵。需要注意的是,蜀中之路艰难。如果卢循要深入蜀中,一旦曹魏从襄阳南下,切断伊路,军自始至终无法顾此失彼,局势将岌岌可危。刘备也是一个枭雄。他一定知道江东的苦难。他在永安白帝城聚集了一些散兵,赵云从蜀中带来了援军。大概有两万兵马,于是他又开始叫嚣要伐吴。此时孙权和曹丕的关系已经破裂,战争即将打响。孙权无奈,只好低声下气,去找刘备的军队讲和。刘备战败后,孙权是否还要侍奉这位老大哥,很难说。孙权怎么会不知道?

所以,这个时候三国的局势已经变成了三足鼎立,时间已定,地理位置已分,待人接物,各取所需。但孙权在世时,无论曹魏还是西蜀,在人和方面都没有特别严重的错误。曹魏虽然在平陵发生了政变,但是上台的司马懿家族还是能够安全的控制局势。蜀汉王朝虽然死了诸葛亮,但是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还能维持朝鲜。世界大势已成现实。孙权虽有逆天之心,但与龙无缚鸡之力,只能后人慢慢揣摩。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尽力切断江东世家大族的武装,以确保孙氏的中央集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皇帝孙权晚年的刚愎自用,残暴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