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起初不喜欢胤禛。为什么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他?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9-22 20:26

古代皇位的继承可以说是一个朝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然而,选择一个王子和一个皇帝并不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虽然说是长子继承,但最终成为皇帝的并不是长子。而且太子的选择不仅仅是制度关系,更是皇帝自己的喜好。如果他喜欢,赢的几率可能更大。然而,总有例

外。例如,康熙皇帝从来不喜欢胤禛,但最终他成为了皇帝。为什么?

康熙早年立次子尹仁为太子。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给难产而死的仁孝皇后一个交代。仁孝皇后可以说是康熙的已婚妻子了,但是在快要生孩子的时候,康熙在外面乐呵乐呵。到康熙回宫时,孝仁皇后已经产后奄奄一息。康熙觉得很愧疚,就立刚出生的尹仁为太子。

但这个太子不是治国的料。他一次又一次地犯下严重的错误,令全世界为之心寒。康熙只好废了他。在众多王子中重新选择继承人。就这样,很多王子准备大显身手,讨阿玛皇帝欢心。

1.尹贵的模仿

在众多王子中,皇帝的八个儿子的权力是最强大的。他非常善于俘获人心,通过小恩小惠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当时朝野都称他为“八贤王”。他努力接近康熙,时间长了就像康熙了。所以在众多王子争夺皇太子位置的斗争中,尹贵占了上风。

但是,康熙之所以对这“八贤王”感兴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不适合将来当君主。一方面,因为他的生母是奴婢,所以很难说服所有人。另一方面,康熙认为这位“八贤王”虽然能赢得民心,但没有治国能力。把国家交给他,等于给国家判了死刑。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2.形势比人强。

这和康熙的执政风格有关。康熙一生做了六十年皇帝。他早年任劳任怨,敢于果断处理政治事务,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晚年之后,国家太平了很久,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吏治上,康熙看到大臣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不忍心清理整顿。

于是,官场管理日益松懈,各种不良现象比比皆是。而且随着社会财富的集中,人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出现了大量的贫困人口。穷人没有土地,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旦他们遇到自然灾害,他们不得不流亡乞讨。

康熙知道要重点治理天下,尤其是吏治,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是朝中势力很复杂。如果用力一击,很可能会打破自己苦心维持的繁华局面,自己的智慧也会被打破。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清不可能再出“只知温柔,不知重罚”的皇帝。但尹贵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想法太像康熙了。如果让他执政,必然会导致更多的侵蚀,有可能重蹈前朝明朝灭亡的覆辙。

3.胤禛的做法恰恰相反。

还有一个和尹贵性格完全相反的王子。他是胤禛,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对康熙并不看好,因为四皇并没有学阿玛尔皇帝的礼仪,而是为了标榜而取了“孤臣”,经常得罪人,在朝鲜也没什么人缘。但他是干实事的料,能吃苦,能担当大任。而且,胤禛的儿子李鸿也深得康熙的宠爱。知子如父,康熙早就把自己喜欢的人选记在心里了。只是为了避免争执,从不透露任何气息。

后来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发布圣旨。大臣们惊讶地得知新一代君主竟然是梅·胤禛。银座党更是不满。

然而,很难打破神圣的秩序,胤禛登上了龙,也就是雍正帝。他表现出与康熙完全不同的执政风格,严厉清理一些不良现象,大量官员被降职判刑。康熙时期很多官员留任,纷纷批评雍正的措施。但是过了几年,朝廷的收入大增,全国出现了难得的繁荣,人们的态度也从批判转为支持。

同时,人们也很佩服康熙当初的选择,说他思想深远,为国家选了一个好君主。